每次回想学生时代,我总会想起那些沉甸甸的书包、厚厚一沓作业、美术课上突然出现的数学老师的身影……那本该是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然而却被学业压力和重担填满了。等我步入社会,发现现在的孩子的负担比我们当年更重、更难,家长们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从学校到家长到补习班,给孩子层层施压,教育部年年提的“减负”,仿佛都是一纸空话。
中国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已成全民共识,今年两会时期,“减负”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时是这样说的:“我们讲的‘减负’,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样的理念,从学校、校外、考试、老师教学、家长和社会五个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负’工作。”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学生家长们的关注和热议。
减负看似是个好事儿,可家长们似乎都不乐意,一篇名为《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为什么家长们不愿意为孩子减负?他们觉得,减课业不减竞争,就是把原本学校负担的教育责任转移到家庭,逼迫父母去主动给孩子“加负”。现在年轻父母们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压力本来就大,再要他们去负担孩子的教育(甚至可能是两个孩子),他们还要不要工作了?要不要赡养老人了?
而且减负减掉那些超出课纲的课业,不鼓励学生去追求更难更艰深的知识,对我国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并无好处。长此以往,我国基础教育可能陷入和实行“宽松教育”的日本一样的困境。事实上,现在的中国奥赛队在国际比赛上,已经不像往年那样年年都拿金牌了,这也侧面反映了我们的青少年的智力发展确实不如往年。
况且,尽管年年都喊“史上最严减负令”,但是不少“减负”政策只针对表面问题,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并没有戳到问题的实处。究其根本,“减负”减掉的应该是过于繁重的课外负担,而不是减少对学习的投入、对能力的培养、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减少在校学习时间、降低学业水平要求。
现在的基础教育,大多还处于以教学者为中心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老师按照课纲要求教学生,不同的学生学一样的内容,极少实现分层教学,更别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那些学得快的学生在重复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既辛苦又浪费,这就是必须为他们减掉的“负”。
要在不降低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去实现减负,智慧教育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科大讯飞、网龙华渔教育等企业纷纷推出了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师生互动的智慧教育平台。百度教育旗下的百度智慧课堂也是顺应这种需求而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分析课上课下教学大数据,能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实现智能分组、随机分组、一对一教学等,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测验和试题推送,还能生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报告,及教师教学风格报告等等。
同时百度智慧课堂提供情景体验式、主题探究式、问题讨论式、实践拓展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支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差异化进行授课,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跳出框架逆转思维,有些难题往往迎刃而解。用智慧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减负好像也就没那么难了,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