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90后创业者而言,在线教育领域,显然有别于其他冒险乐园。年轻的法则似乎在这里失效,烧钱造势、话题营销、爆款走红等等玩法,经验证并不适合教育创业。
或许,他们更应听听弘成教育董事长(兼101教育等董事长)黄波的经验。毕竟,黄波所创立的弘成教育,已在互联网教育领域,领跑了17年。
17年间,黄波经历了在线教育从无到有,看惯了潮起潮落,最难可贵的是,每当风向变幻之际,她总能做出最清醒地抉择。
而今,当在线教育受资本热捧,市场一片红海之际,黄波却将反思的目光投向更远之处:超过90%的创业者会死掉。教育是个慢功夫,出不了“爆款”,到最后拼的是匠心、耐心和多年的积累。技术固然重要,但最难把握的还是“人”的问题。
或许,这就是弘成教育保持领跑的秘诀。
1、 教育无捷径
在线教育创业的秘诀之一,其实平白无华,就是“坚持”。
黄波至今记得,作为大学生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时的状态:一旦发令枪响起,她便不再有任何杂念,要做的只有向前奔跑。
做互联网教育,黄波也是如此:一旦确立方向,便绝不犹豫,投入全部的热情与精力。
90年代末,她放弃美国令人羡慕的工作生活环境,回国创业。她很快将目光聚焦在在线学历教育服务上。1999年弘成教育成立,除了对市场的看好,黄波更看重教育对人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尤为强烈。中国有大批错失高等教育机会,无法回到校园的人群——不惑之年的公务员,告别军营的转业军人,想提升学历的公司白领,试图要改变命运的打工者……
但整个社会对网络教育这个新事物,还是心存疑虑。黄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用耐心和耐力一点点去打磨。
当时,弘成具有前瞻性地选择与人民大学合作,将互联网技术与优质的教学资源结合,开创了被后来者争相模仿的“人大模式”。现在弘成的合作院校已经增加到上百所,累计服务的学生人数超过一千万人。
回忆与网院的第一次接触,很多弘成服务的网院学员至今还兴奋不已——名校教授通过互联网传道授业、耐心讲解;再不用担心工作的劳累影响学习状态,能够自由调整听课节奏;可以反复听课,不懂能向老师提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面对如潮涌来的赞誉,只有黄波知道背后的艰辛。
首战打响后,她继续带领团队向全国各地的高校拓展合作——那些足迹,如今已经嵌入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史。
他们要付诸比学子们更辛苦的求索,才能提升学习的体验——众多的学科门类梳理,上千种课件开发,复杂的教学教务平台运营,都要通过技术打通。
事无巨细的打磨,带着创业特有的激情和浪漫。黄波还记得,一天晚上加班到12点,位于知春大厦的办公间停电了,网站部的十几个小伙子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对着电脑加班。而今,员工们有一个口号:磕死自己,成就别人。
这其实和长跑的道理相似。马拉松赛道上,只有亲历者能够体会,每一步的分量与煎熬。
弘成的前行也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虽然在线教育的竞争越发激烈,但他们从不会走捷径。
2、找到最合适的平台
在线教育创业的秘诀之二,便是找对平台,在企业对应阶段,做最合适的选择。
对于当下的互联网创业热潮,黄波说:“有些创业者太看重创业、上市的标签。其实一旦上市,投资人就对利润有要求了。这时候光有用户和流量的增长已经不够,是不是有创新的业务,业绩是不是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这些才是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我倒是建议,(创业者)可以等企业的增长速度已经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了,再去上市。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不同的平台,可能给你带来不同的机会。”
2007年,对弘成有着特殊的意义。此前,借着过硬的实力和市场的火热,弘成教育一路加速前进。
那一年,教育部批准弘成教育成为三家国家级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单位之一。弘成被授权可以建设招生和教学考试中心,为网络学历教育学生提供招生、教务和考试服务——这也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大的想象力。
同时,黄波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去美股上市。当时公司内部有反对的声音:不上市,我们过得很舒服;上市了,每个季度都得看财报,压力会特别大。
“我咬着牙,必须得上,公司走到这一步了,必须要走到资本市场上去。”
2007年12月初,弘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黄波成为其中第一位中国女性CEO。
上市后不久,美国遭遇经济危机。黄波顶住了巨大压力:每个月都有月报,成本的控制和收入的增长都要接受检阅;上市三个月后,黄波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她不到一个月就回来工作。
“那大半年是非常痛苦的。上市后新增工作的压力、业绩的压力……”她坦言,“但我觉得没什么好后悔的。上市之后,对公司的规范和管理,有很多积极作用。”在此期间,弘成的业绩表现亮眼,财报数据超越了所有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对于弘成的健康成长而言,这是一段尤为重要的经历。
2014年,弘成从纳斯达克退市,完成中概股回归的工作。黄波作出这一战略决策,意在通过几年的时间,把新的产品做好,同时调整业务,实现弘成更大的价值。“从两三年前开始,我们就在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继续教育方向拓展,目前组建了教师团队,并打造了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作为三大公共服务体系之一,与传统公服体系相比,如今的弘成教育发展速度惊人,业务板块涉及网院、成教、公服体系、自考和职业教育,在B2B端、B2C方面齐头并进。2015年底,弘成教育获得Pre-IPO融资,继续前行。
回过头来再看,黄波觉得最重要的是如何体现自己的核心价值。“哪里的平台能给你更多的机会、最大化的价值体现,你就去哪。”
3、“人”永远是核心
在线教育创业的秘诀之三,摒弃急功近利。教育就是培养人,给人带来机会和发展空间。一切应该以提升“人”的体验和服务为核心。
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弘成的业务已经囊括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教育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扩大版图的同时,黄波一直秉承这样的观点:教育就是一个慢活,急不得。
做一款教学产品,远不像做网络游戏或搭建平台那么迅速。每个学员对知识的需求不同,理解能力、适应能力也千差万别。相比于技术,最懂学生的,依然还是老师。
或许不少弘成的学员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当自己学习上稍有懒散情绪时,就能接到辅导老师的电话,督促之余,还会提醒学习进度和考试时间。很多人的学习主动性,就这样慢慢提高。
这并非巧合,而是老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细微变化,都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如果学员在课程社区中提问,辅导老师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解答。还可以随时拨打值班老师的手机进行咨询。哪怕是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也乐于聆听并提出建议。
如果学员因为突发的工作变化,错过面授课程甚至考前辅导,老师会把知识要点进行汇总发给他们,再通过邮件或电话,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今,弘成成立了专门的教师团队服务学生。多年来的教育经验,让每一位弘成老师都经历严格培训,拥有极高的职业素养。
曾有一位弘成服务的网院学员在毕业前夕,被派往地震灾区参与心理援助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和高原反应,令他一度在学业上打起退堂鼓。弘成无锡教学中心的老师一次次打长途通话,鼓励他不要放弃。在老师的感染下,这位学员在4500米的高海拔,完成了毕业论文。
这份特殊背后的师生情谊,已经超越地域,通过互联网形成了一股情感纽带。
一个月前新员工培训中,黄波发现,有5个新员工在很早之前就使用过弘成或101网校打造的在线教育产品,“这些年轻人说,因为用过弘成或101的产品,信任和喜欢这个公司,所以来到这里。”
这也是“互联网+”时代,黄波更重视“人”的理由:“技术只能解决一部分表层的问题,深层的问题是需要人大量的时间来慢慢做的。”
4、教育产品没有“爆款”
很多人说,在线教育的“春天”来了。
经历10多年的发展和培育,整个行业在从近几年迎来井喷。诸多传统教育机构的“大佬”转身创业,教育类APP遍地开花、一度数以万计。资本纷纷出手投资融资,如BAT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布局。但根据统计,如今这些产品能存活下来的,数量不足三成。
按照黄波的理解,这就像每次长跑的最后100米,所有人都开始加速——你感觉会呼吸费力,意识模糊,身体不听使唤,你必须保证自己还有冲刺的气力。这不仅需要提前分配好各个阶段的体力,还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清晰认知,不能起跑阶段就冒进。
一些在线搜题、答题类APP一度火热。有的用拍照方式把题拍下,系统自动检索出答案,还有学生讲作业传到网络,由网友在线答题。
黄波觉得,这种利用学生惰性的产品,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一个教育产品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得到提升、有所收获。
还有很多项目希望搭建平台,借此让学生和老师实现连接。“大家都想做平台,想把学生和商家拉在一起。但教育的本质是深度服务,是深入到运营环节、教学环节的服务,教材、教学管理和教研可以标准化来提升竞争力和效率,但学生的体验无法标准化,而必须个性化并因才施教。它不是一个标准化产品,做不到像淘宝平台那样的多频交易,试错成本非常高。”黄波说。
她深切地感觉到,很多从业者都想做这种“简单容易”的事情。“谁愿意几百个人又是搞教研,又是做题库,每个产品和服务都细细打磨呢?”
曾有一个投资人告诉她,不想做得太深,因为回报慢,“太费劲了”。
“但想做好教育,就得‘苦大仇深’。”她说。某种程度上,这是教育的规律,注定不可能出现‘爆款’产品。对教育深入的理解、尊重和积累,“BAT也不一定擅长”。
这种不求快速回报的打法,也许很难在短期内让行业和市场热炒,但持续积累带给用户的价值和随之而来的良好口碑,则是黄波更为看重的。索尼公司2010年曾委托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对各领域进行新业务调研,最后锁定在网络游戏和在线教育两个行业上。黄波掌舵的国内首家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站——101网校(现更名为101教育)进入了索尼的视野,在接受调研的数千名101网校学生及家长看来,101网校带来的提分效果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有家长说101网校产品是孩子学习好的“秘密武器”,秘不示人。正是这些声音,让索尼下决心与101教育合作,进军中国在线教育服务行业。
随着互联网带宽越来越宽,移动端的使用也越发便利,很多个性化服务都可以借助网络的趋势得以实现。竞争也更加激烈,VC、PE投资的大部分领域都集中在K12、语言和职业教育的领域,至少有数千家企业在做。
但黄波断言,未来3到5年内,“一定有90%以上被淘汰”。2000年左右做网校模式的也有上千家,最后只剩了不到10家。“仅仅提出一个概念,包装一个模式,开发一个APP,是无法持续的。一定要有能为用户带来价值的核心盈利模式,或者核心的教学模式。”
依然坚守着打磨产品和服务的黄波,一直坚持着企业的使命: “弘扬教育,成就人生”,总喜欢提起一个故事:一个曾经在大学教授家服务的保姆,报读了弘成合作高校的网络教育课程,两三年之后,她已经成为一名在大城市上班的白领。
无数人的命运,因弘成而改变。
一个木料蒸熏工人,利用学到的职业技术,为公司设计出一套物流系统,成了项目负责人;一位建筑工人通过网校拿下建筑师证,“炒掉”老板,任职新单位的管理层;还有自大兴安岭的伐木工,在完成网校的专科、本科课程后,如今已在一所大学主管教材发行。
这是黄波感到最开心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依然维持本色,让弘成教育成为更多人改变命运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