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教育新闻

韦晓亮在【他们】节目讲述:内容型在线教育公司如何打造闭环

时间:2015/2/13 10:21:20   作者:王宝珠   来源:华夏教育网   阅读:875   评论:0
  近期,智课网CEO韦晓亮作客多知网专题活动《他们》,讲述了智课网如何用内容打造闭环,以及数据挖掘的策略。

  以下内容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今年是我从事教育行业的第十年,这十年过程中我一共教过十几万学生,我也一直在一线的教学讲台上。在这十年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真正的教育行业,无论是公立教育还是教育培训行业,到底应该以什么来作为他的价值观的起点?因此,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叫“内容型在线教育公司的闭环系统。”

  闭环不仅提供动作,也要求效果

  我是学理工科的,在实验室泡了五年时间,搞的是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闭环在我眼中就是一个所谓的闭环调节系统,或者说教育行业为什么一定要搭建闭环?我提供一个类比来让大家去思考,教育行业到底跟哪个行业最接近?

  我相信和教育行业最相似的应该是医疗行业,因为这两个行业都是基于人们的安全性需求的,人们无论是花钱还是不花钱,都想得到一个有结果的东西。既然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行业和教育机构就不只是提供动作的行业。比如说我教了你,但是教没教好我是不管的。就好比医疗行业一样,我给你看了病,但是看没看好我不关注。

  那我相信这样的话就不叫闭环了,这就叫开环调节系统。

  为什么两个行业必须要去搭建闭环?因为效果。这两个行业,一个影响人的前途,一个影响人的生死。这样的话,这个闭环在这两个行业里面,体现出了这两个行业对良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智课网和极智批改网,其实就是围绕这两个词来搭建了整个生态系统。我们左手是智课网,右手是极智批改网。

  毫无疑问,这个背后其实就是在我创业之初,两周时间我不断在思考两个词,这两个词就是“学”“习”。“学”完成了知识的传递,根本没有完成知识的内化,而只有“习”才完成了知识的内化。但是如果一个教育机构只是提供了“学”,比如说内容,让学生去学,也提供了练习让学生去练,但一个教育机构,如果不提供诊断,不提供反馈,而且是课后阶段性的反馈,我认为这并不叫教育机构,只能叫教学的提供内容者,而并不是一个闭环的教育机构。

  因此,智课网就满足了“学”这个模块,而极智批改网完成了“习”这个模块,同时极智批改网在课后每一个同学的作业都会被我们的外教、被我们的老师,来进行批改、来进行诊断,它其实完成了反馈。

  当然了,并不是只靠人来反馈,智课网上还有一套机器学习的算法,来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建模。我们最终来做过程中的数据挖掘,而不做结果的个性化推送,这是我非常重要的要强调的一点。

  因此,我在实验室五年的过程中,对机器学习的理解是,机器在教育行业里不能代替人,它既然在辅助人的时候辅助的是过程,而并不是结果。因为最终的结果还是由人来主导的。

  在线教育一定是O2O,线上不会颠覆线下

  教育行业在线还是不在线,或者说线上还是线下,我认为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即便我做的是在线教育,但是我们目前跟很多线下机构们合作的非常得好。因此我认为,一定是以效果为导向的。

  因为线上有它的绝对优势,线下也有它的绝对优势,因此线上线下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它只是手段。最终的结果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前面所强调的闭环所带来的效果,所带来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的不断提高。

  既然强调了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那么我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体会。线上的绝对优势到底在哪里?我相信有这么几点:第一,优质资源的高度聚合;第二,灵活性;第三,数据挖掘的使用。

  但线上不同,比如智课网和极智批改网,我们始终在记录着学生的行为,而且我们一直在这个行为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神经网络自适应的学习,他在哪快进,在哪停顿,在哪提了问题,提的是什么,做了笔记,记得是什么,在哪个知识点上记的,最终会算出这个学生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学习的效率值和效果值。

  但是现在中国教育行业里面,提大数据的人太多,真正做大数据的人很少,因为做大数据的人是必须要涉及到数学模型的,因此现在在中国教育行业里的一个怪圈是,提大数据、谈大数据的人都快成一个大数据了。但真正做教育行业的数学建模的人有多少?你用的到底是概率模型、递回归模型,还是神经网络。比方说我们用的是双向联想神经网络,这恰恰是在实验室5年过程中,跟我的导师冯祖仁教授,一直在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因此我认为这三点是在线教育对线下教育的绝对优势。

  我刚刚强调了,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线下教育有没有对线上教育的绝对优势?

  我当了9年老师,在一线的讲台上,我想告诉大家,线下教育有一个优势是线上在短期内,我认为在十年之内,都可能无法挑战线下的,就是线下学习的氛围。

  但大家可能就要说,线下的学习氛围,线上也可以制造。但我们要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学习的氛围并不是靠老师营造的。我有十几万学生,我是在控场,在控制整个教室的氛围。但其实对一个学习者、对一个学生来讲,一个最重要的氛围不光来自于老师,还一个氛围来自于学生。我们常常把这种学习氛围叫同辈压力,也引申出了另外一个叫同辈动力,这种东西是目前我们看到的任何在线教育公司,无法解决的问题,要靠其他维度上的突破。

  我在昌平租了一个地方,和我的几个师兄师弟,在那儿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在做一款头盔,在年底的时候样品就会出来了,这个头盔就是虚拟现实,这个头盔带上以后,一个教室立刻就虚拟了出来,前面是智课网的课程,在左边就坐着一个我的同学,可能他在旧金山,或者南非,我们还是可以进行语音的交流。目前语音交流还没有实现,但已经实现了整个的虚拟场景。我相信,这个维度上如果我们做了突破的话,可能对于未来的在线教育能够更好的逼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贡献。

  在线教育或者教育行业一定是O2O的行业,不是说线上对线下去冲击、颠覆,线下要防御线上,线下一定比线上要好。既然是O2O,双方的、相互的、混合的生态其实是我一直在构建的,也是我一直的目标。希望用线上的工具,内容的聚集、内容的研发能够让线下的学习也好,线上的学习也好,体验都更好。其实说白了,到最终是一种体验的问题。

  既然讲到了在线教育和线上教育,那么我就要引出下一概念了。很多人都说晓亮你做的是在线教育。其实我常常我会反驳一句。我说我没有本事做在线教育。

  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我认为,没有一家公司现在敢说自己是做在线教育的。除非他对在线教育的理解是错误的,我认为我做的是在线教学或者在线学习平台,我根本没有资格说自己做在线教育,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线“教”是可以实现的,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我们很多同业伙伴们,优秀的伙伴们也都实现的非常的好。

  但是在线“育”我说是很难的,我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我的观点,你就告诉我你怎么去实现了在线“育”,在这个阶段有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因此,放眼全世界范围内,我认为大部分人或者所有人,在做的是在线教学平台,在线学习平台,在线教学服务提供平台,而根本没有涉及到在线教育平台。因为教育,背后含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教”,一个是“育”,“教”相对来讲可能战术化一点,而“育”,我觉得是最难的。

  深度的内容研发“三元素”:前期诊断,效果跟踪和跨界手段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观点,来自于我自己的体会,我在这十年的教育行业过程中,包括我在做教学研发过程中,我们发现,什么样的老师是最有实力的,什么样的老师底蕴是最厚的?不是讲课型的老师,是教学研究型的老师。

  因为讲课型的老师更多地是表现行为,而教学研究型的老师,他是一种积累行为。任何一个机构,如果不是以内容研发为核心,如果不是以教学研究为核心,就好比一个医疗机构,他根本不在乎医疗研究,只在乎不断地招医生,不断地招患者,最终医生和患者在医院里面完成的是交易。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医生和患者,很多时候,也比较容易自立门户。因为他根本感受不到你这个机构是在你整个的内容研发框架下,和教学研究的这样一个行为下,来提供我自己的才华。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线下培训机构,如果脱离了整个公司层面上的内容研发,很多老师几年后就容易离开。因为从他进来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发现,你给他提供的只是一个场地,而根本没有对他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的深度性来提供任何的促进。而对学生来讲,他也会发现,其实是这个老师,而跟机构没关。

  我想告诉大家,我面对所有的合作者们和所有的行业伙伴们都会讲到,我们就是一家内容研发导向型的在线教学公司。那内容研发该怎么去做,我认为如果只是简单地整理、聚集,那是非常粗枝烂叶的,要做有深度的内容研发。

  拿智课网举例,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在影视拍摄基地完成的,在拍摄每个老师的课程之前,别管这个老师再大牌,他必须得在我整个的剧本设计框架下,在之前要写这个老师的分镜头、剧本,包括所有的东西全界定好之后,老师来进行跟我们共同的内容研发,而之后还要加字幕,做知识的切片。

  内容研发不是简单的,尤其在线教育的内容研发、在线课堂,不是机械式的把线下拍摄一个视频,放到线上去播放。那个不叫在线教育、更也不叫有品质的在线教育,那个叫远程教育,二十多年前广播电视大学早都解决了。

  真正的在线教育其实要融合的是很跨界的一些技术,比如说我们要融合的是跨界的电影的拍摄手法,以及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同时对我们来讲,我们并不以教育行业的用户体验来作为核心,我们非常偏重影视行业的用户体验。

  再说一下另外一个产品,极智批改网。

  极智批改网对每一个用户的写作是做颗粒化的诊断,不止是只给你一个评论,是对你的每一个错误告诉你该改为什么,以及最终的总评,非常的详细。

  我认为对一个学生的持续性的服务,是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觉得最兴奋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是搞数据挖掘出身的,我认为持续跟踪一个样本,他的这个行为,比100个样本只有一个行为,它的价值要高得多。因此这样的话,你可以挖掘的东西就非常得多。比如说我们现在在智课网和极智批改网上已经跟踪了好几万名学生。

  他课程的行为,他批改的行为,每一份批改报告中,他的分数和错误类型,我相信最终在几年之后,我们是真正能够对线上和线线下出国考试学习的同学,有一个相对来讲比较客观的用户诊断的报告。因此我们也跟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块儿在探讨着成立语料库实验室,还有对学生的行为分析实验室。

  我刚从美国回来,我们接下来要跟哈佛大学的教育系教育学院其中一个实验室Pola教授那边,来进行这方面语料库的研究。我们开放数据库开放样本,同时也提供平台,Pola教授那边来提供整个的研究行为。

  这么几个词基本上构成了我整个价值观的同时,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让用户能够学得更有效率,同时学的更有效果,这两个词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个是效率,一个是效果,缺一不可。

  在线教育公司以内容研发为王

  我始终认在线教育公司的核心应该有这么几点:第一点,以内容研发为王,因为这是核心,因为学生最终学的还是高质量内容。

  第二点,毫无疑问,以人为本。一拨是学生,第二拨就是教师。教师也是我们重要用户,是我们重要的对象,跟学生是不分伯仲的。

  因此在线教育公司或者任何一家线下教育公司,在提出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要去提出解放老师,让老师从体力劳动工作者要变成脑力劳动工作者,让机械式的重复,要变成高额回报下的内容提供者、高质量研发的共享者。

  第三点,以创新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我始终认为,技术再硬,在教育和医疗,永远是协助这两个行业的人的。

  就好比你到医院去看病,如果是机器人给你看病,会觉得很害怕。但你发现,机器协助人做体检报告的生成、验血、查尿等。这些都是由机器可以完成的,但最终的诊断、最终的个性化服务、最终的解决方案的提供,还是人而并不是机器。

  最后一点,教育行业也要做营销。问题就在于,谁的效果越好,营销成本越低,营销效果就越好。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这样的公司所带来的非常高增长,以及非常好的口碑的传播。刚才大家见到的昂立的刘总以及麻总的公司,都是这样的公司,口碑以及整个的品质所带来了这个行业和以及学生对他们的信赖,这也是我们的目标。

  最后用两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分享。我的偶像是Steven Jobs,他分享给全世界那句话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Stay foolish, stay hungry。让我们全体对教育行业热爱的人以及对在线教育非常关注的人,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内容,来促进千千万万家庭和千千万万学生他们的前途,谢谢大家,谢谢!

 
 


出处:华夏教育网
网址:http://www.hxedu.org/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目前联盟网站:海峡教育网华夏教育网中华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产业网培训百科网中国培训之家,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文章撰写、评论撰写等。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