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代的虎妈虎爸们,初为人父母,也是第一次学习和孩子相处,可以说,孩子在被教育,同时也在让父母学会如何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过程要发现他们的不同,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反馈也是对父母的考核。因此,我们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
不同年龄,不同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知道,不同年龄的孩子要学习哪些东西。所以,作为父母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状况,并有不同的教育侧重。
2岁以前,培养亲密关系
两岁以前的孩子,情绪感应非常灵敏,情绪管理也比较容易。父母在这个阶段要重点培养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和信赖关系,比如陪孩子玩耍,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睡觉等,这对孩子建立起与父母间的终生亲密情感关系有决定性的作用。
2-6岁,多接触自然
过早的单纯知识性学习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的认知思维过早符号化,不利于孩子天赋的开发。
6岁前的孩子应重点发展孩子的右脑,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尽量用形体、绘画和想象的方式来与孩子交流。
6-10岁,尊重孩子
毫无疑问,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让父母操心。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对孩子提过高、过急的要求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性。父母要记住的黄金定律是“要尊重孩子”、“要有耐心”。
10-14岁,建立有效沟通
10-14岁是青春期前的过渡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虽然具有一些青春期的特征,但相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些孩子的叛逆心理还不至于那么强烈。家长若能在这一阶段与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将来家长也能更自然地与孩子交往,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寓教于乐,积极引导
教育并不只是老师需要做的事,家长对于孩子的责任更大。孩子和家长在生活中接触最多,如果孩子能在生活中轻松、快乐的学习,将会有更大收获,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到寓教于乐?
其实寓教于乐十分简单,家长并不用特意的安排什么深度极强的课程参与到游戏中,只要孩子在玩耍、探索的过程中,有家长的陪同和适时的讨论,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人尽皆知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概念提出,当孩子和比他们聪明的人一起时,孩子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家长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可以帮他们学习新东西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技巧。例如:有人研究父母是怎么帮助两岁大的孩子解决困难的,他们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搭建积木。过程中就发现父母都非常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孩子提示,好让他们能完成积木塔的搭建,这也是教育的重要过程。
在国外,很多家长会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尽量不用语言来教育孩子,而是让孩子用眼睛、用心灵感受世界。比如对“苹果”的认识,当孩子还不会说话、不会用文字来表达时,他脑海中的“苹果”是一个个形象而生动的苹果样子。这对于生硬的看“苹果”这个词语记忆,有更显著的学习效果。
总结来说,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教育,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发现孩子的个性,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