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公告

防骗教育必须成为中小学生的常态教育

时间:2016/9/7 10:30:01   作者:王宝珠   来源:华夏教育网   阅读:928   评论:0

  近日,“山东18岁女孩被骗学费9900元昏厥离世”、“广东19岁准大学女生被骗万元学费跳海自杀 ”等新闻又将“开学季防诈骗”推向舆论高潮。然而,我们在谴责声讨不法骗子的同时,似乎鲜少有人在问:大学生被骗事件为何频频发生?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QQ图片20160905161104.png

  信息化时代让个人隐私信息变得无比透明,信息泄露无疑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从主客观原因来看,个人薄弱的防骗意识才是悲剧酿成的主要因素。

  在“唯分数论”的教育体制下,老师以升学率为导向,所有时间精力放在与学习成绩相关的课程里,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上;孩子以进名校考大学为目标导向,谨遵父母的教导: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社会认知和社会经验相对欠缺。家长工作忙、压力大,除了关心孩子成绩是否提上去,拨不出多余的时间对孩子进行防骗等安全教育。不难看出:防骗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长期忽视是致使很多学生防骗意识薄弱,对骗术缺乏基本的辨别和应对能力的重要原因。

  

防骗教育必须成为中小学生的常态教育

  防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被动应试式教育,防骗意识无法深入人心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社会各界对防骗教育高度关注,教育部年年发文通知要将安全教育列入核心重点,但是社会、学校乃至家长对于孩子的防骗教育大部分仍停留在事后教育、浅层次的意识和概念层面。

  不少社区的防拐防骗宣传仅通过宣传栏、宣传展板张贴公告。然而,展板空间有限且容易被新的宣传内容所取代,公告内容过于呆板没有吸引性,几乎形同虚设,所能产生的宣传效果微乎其微。

  学校的防骗教育通常也止于开学第一课或当社会上发生了重大的儿童拐骗事件后,课程形式往往是以教科书的形式被动的告知学生。这种简单的教育几乎无法引起孩子的重视,基本是左耳进右耳出。而学校偶尔发放的“致家长的一封信”和防骗宣传手册,相信不少熊孩子也用来叠纸飞机了。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安全不可谓不受重视。每到上学放学时间,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学校门口总是聚集来接送孩子的家人,初中高中校门口亦是如此。然而,忙碌的父母似乎鲜有时间愿意跟孩子就防骗教育进行深入沟通、互动。可是,孩子总有长大离开的那一天,看得再紧也会有忽略。如果不把防骗意识深植孩子心里,教会孩子防骗常识,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孩子永远无法真正处于安全的环境。

  

防骗教育必须成为中小学生的常态教育

  防骗教育如何防?

  多形式多频率加强防骗教育

  防骗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靠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防骗教育应该不拘泥于常规的教学,而是应该采用互动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1)父母在闲暇或假日跟孩子互动交流的时候,可以通过讲防骗故事、教孩子一些防骗儿歌、在家模拟行骗和自救情景等这种方式,让孩子牢记一些防骗自救常识。尤其是低龄儿童,对外界充满好奇,但对外界的危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思考能力不足的中小学学生来说,有效的引导和反复提醒尤其重要;

  (2)父母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防拐防骗的报道,可以做为教育案例,跟孩子一起看,并告诉孩子遇到此类事时该如何处理;

  (3)社区、学校可以经常性地组织防骗安全宣讲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互动来提升安全意识、学会辨别基本的行骗伎俩;

  (4)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网络防骗教育知识竞赛,通过网络答题,场景模拟等,从知识层面提升孩子的防拐防骗意识和自救能力。

  教育部主办、习习网络协办的全国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依托习网竞赛测评云平台,该平台依据“有趣、有效”的学习原则,设置“交通安全”、“校园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防拐防骗”等24个安全主题,打通包括“学、练、闯、赛、考”五大核心功能,通过移动手机客户端、PC端,以班级为单位参赛,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合力作用提升孩子防骗安全意识和自救技能。

  

防骗教育必须成为中小学生的常态教育

  我们相信,没有哪个父母学校对于孩子的人身安全不重视。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可能寸步不离地紧跟着孩子,孩子也不可能永远不离开家庭和学校。与其将孩子守护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不如从小加强孩子的防骗教育,培养孩子防骗意识,教会孩子防骗常识和自救技能,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


出处:华夏教育网
网址:http://www.hxedu.org/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目前联盟网站:海峡教育网华夏教育网中华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产业网培训百科网中国培训之家,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文章撰写、评论撰写等。
精彩推荐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