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钢琴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怎样把握新时代的特征,推进钢琴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是每个钢琴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9月11日,第八届长江钢琴音乐节的又一重磅活动—— “全国高校钢琴教师论坛”在宜昌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师精英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钢琴教育的发展和创新”这一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音乐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论坛由旅美青年钢琴家石力佳主持。
吴天延总裁致辞
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高校钢琴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论坛正式开始前,柏斯音乐集团总裁吴天延首先发表致辞。他表示:“全国高校钢琴教师论坛”已经是第二次举行,各位奋战在高等音乐教学前线的专家、学者在这个平台上积极建言献策,在智慧的碰撞中,绽放出有建树的前沿理念和学术观点,将为提升全国音乐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思考,为加深高校间的发展凝聚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柏斯音乐集团愿意继续举办这项活动,为促进高校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贡献力量。
全国高校钢琴教师论坛举行
百家争鸣,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随后,“全国高校钢琴教师论坛”正式举行。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爵士钢琴教师、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理事孙康宁,星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副教授赵青,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音协钢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希,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舒华,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钢琴演奏专业博士赵瑾,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何轶,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钱程,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讲师程妍,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何璐莹,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朱昊冰,10位中国高等音乐院校钢琴教育的中坚力量先后发言,分享各自在钢琴音乐教学领域的理念和成果。
孙康宁
孙康宁老师以“谈钢琴的创新演奏思维”为主题,阐述了他对爵士乐学科建设的思考。“音乐人才类型分创作型、表演型、教育型及研究型,在高校主流专业建设和院系设置中体现了指向性。而爵士乐与传统音乐表演形式不同,爵士音乐在演奏的过程中大部分内容由演奏家本人即兴创作并演奏出来,作为一门表演类方向学科它同时具有音乐创作类学科的特征。”论坛现场,孙康宁老师从即兴、和声、节奏三个层面,通过深入的解说和现场演奏,详细阐述了爵士乐的学科特点。
赵 青
赵青副教授以“由英国近代钢琴创作发展反思当今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为主题,通过分享她对英国音乐发展研究的成果,以英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为例,引出对当今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反思,并对中国目前钢琴创作的现状与有关教学提出了建议。她呼吁:“希望有一个新的制度能引导学生如何丰富自身的文化宽度与广度,如何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用于创作,如何以现有的技法创作并恰当融入中国元素,创作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是当今最重要的课题!”
张 希
张希副教授从中国钢琴作品丰富、是新时代思政的优秀教材,中国作品包含各个程度和体裁、涵盖钢琴教学需求,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研究的重大意义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钢琴作品在新时代钢琴教育中的思政与实用价值”。她认为:中国钢琴作品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音乐的教学中,应当把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系统性地融入音乐教育体系之中。让中国学生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色,从而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进而让他们真正融入到中国的音乐文化之中。
陈舒华
陈舒华副院长围绕新时代钢琴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新时代钢琴教育的本质探索和新时代钢琴教育理念应有的趋势三个方面,提出了他对新时代钢琴教育的深入思考。他认为:新时代钢琴教育应看重音乐的语言性,乐谱的可探索性,理性思维与感官追求,以及器乐的思维、乐器的操控理念、时间的组织概念等。“所有的技巧最终都要回归到音乐本身,让技术服务于艺术,让感觉回到为听觉,让功利回归至美育,让音乐竞争变成音乐生活,让音乐的接收变成对音乐主动的探索,这才是新时代钢琴音乐教育应有的趋势。”
赵瑾
赵瑾教授以“钢琴教学法课程的探索与反省”为主题,分享自身教学经验,提出“法”是钢琴教学法课程中的最大重点。应该为学生提供多个课程方法,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让学生多阅读多学习。在谈及钢琴教学创新性时,赵瑾教授特别提到应该加强对年轻老师的培训,具体包括开展普及讲座、培养助理—工作室、网络课程、公众号、音频课程等。
赵瑾教授还现场弹奏了三首中国作品,通过演奏的方式,加强与在座老师的互动与交流。
何轶
何轶副教授以“钢琴基础教育之创新”为主题,带来以哈农钢琴练指法为例、以汤姆森简易教程为例、以车尔尼849钢琴流畅练习曲为例的三段演奏与讲解,生动活泼地与在座老师们分享基础与创新两部分的钢琴教育方式。
针对创新性教学方式,何轶副教授带来了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的《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点读版乐谱丛书,通过全新的“TING”科技,讲重点、听示范、跟名师、学钢琴。
钱程
钱程副教授以“推进钢琴室内乐学科发展、培养新时代特色钢琴人才”为主题,针对国内钢琴室内乐学科发展的方法,提出五项建议:创办相关教研室或组织师资,进行系统的教学研究,编订与主科相匹配的教材、教学大纲与考试标准,开设相关课程,并考虑纳入各层次各阶段教学大纲;建立与相关专业、教研室、系部协作配合机制,获得相关专业、教研室的支持,增强各系合作;注重室内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支持相关学科建设项目、教研项目及相关演出;增强室内乐艺术实践,创造更多机会;注重质量、明确标准、全面提高,强调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性。
程妍
程妍老师以“新时代钢琴教育现状的问题与思考”为主题,在钢琴教学“新时代”下,提出了钢琴教学的“新设想”:第一,实现层级化教学,针对能力不同、意愿不同的四个学生层级,进行针对性教学;第二,实现信息化归档,即依赖大数据统计定位每一个学生;第三,进行标准化、科学化 以及个性化、精细化的教学设计。
程妍老师指出,通过上述钢琴教学的新设想,无论是在审美、文化、感知力,还是在发现自我、构建人格上,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做好钢琴教学的传承与延续。
何璐莹
何璐莹老师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题,通过分享自己的留学学琴经验,分析中西方音乐教育的不同特色:中国音乐教育注重训练与实践,西方音乐教育注重启迪与创造。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钢琴音乐教育的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训练与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启迪与创造,去引导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学会如何思考。
在最后的演讲时,何璐莹老师指出:“在音乐中,去寻找解决技术的办法;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音乐里会给出答案。”
朱昊冰
朱昊冰副教授以“美育视野下的新时代高校钢琴教育”为主题,阐释在加强美育工作的大背景下,钢琴教学的发展重点。
通过中国作品《声乐套曲——李清照词五首》 (1988)、《梅花三弄》(1973)、《蝶恋花》(1975)、《情景》(1994)和《随想曲》(2012)、《读红偶感》(2010)的演奏与讲解,朱昊冰副教授认为,具备民族性,凸显东方价值观本质,体现文人情怀的中国作品在钢琴美育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一整天的交流中,来自全国的钢琴教师精英们一起交流思想、总结经验、分享成果,为新时代钢琴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开拓了思路,提出了诸多新思维、新方法、新路径,为音乐人才的培养和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