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衔接产业需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中国软件产教互动工作座谈会于7月18日在江苏南京成功召开。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中国软件产教互动联盟主办,中国信息化周报承办。此次座谈会主要围绕当前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展开探讨,积极探索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加速推进软件产业发展进程。
图:2019中国产教互动工作座谈会现场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池宇,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黄河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兵,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陈锡民,北京课工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肖睿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来自上海、安徽、四川、吉林、甘肃、江西、福建、山西等地的教育厅、工信主管部门代表,高校与企业界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创始院长陈钟主持。会上课工场创始人肖睿从教育实践者的角度,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教育:技术、产业、人才、本科专业建设”演讲。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在致辞中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重要制度保障,有效打通了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中梗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建设的基础。当前,职业教育进入大改革大发展时期,亟须进一步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可以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时候了。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黄河燕在会上做了“软件铸魂智能社会 产教协推人才培养”主题演讲。她表示智能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软件技术是智能变革的重要内在驱动,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关键支撑。高校应该深刻认识与思考智能时代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兵以“人工智能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为题发表演讲。他从数据、算法、计算能力、产业等AI发展核心要素角度做了国内外AI发展对比。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方面,美国领跑全球,中美有差距,而人才是关键。当前,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
北京课工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肖睿
对此,聚焦大学生IT人才培养的北京课工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肖睿从技术、产业、人才、本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做了分析。关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肖睿表示,目前AI人才分了三类,一类是AI科学家,一类是AI算法工程师,一类是AI应用工程师。由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培养侧重点也应不同。他认为,Python不等于人工智能,学习人工智能不需要全面学,要有重点,知识工程、机器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都是重点,要重视跟踪创新,要重视项目和场景实践。在他看来,本科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应该培养算法工程师和应用工程师,人工智能科学家不应作为本科教育的培养重点,可以从研究生阶段产生。本科人工智能教育的重点包括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课工场正大胆创新,以有效组合让学科建设打破旧学科区隔,以项目导向、实践教学让课程建设打破课程本位,以岗位能力导向,鼓励综合能力让师资队伍建设打破课程本身等方式和路径,重新建立人工智能专业学科。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创始院长陈钟表示,目前我国IT人才培养整体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滞后的问题,社会对IT专业人才的缺口也在逐渐增加,人才供需的结构矛盾性也在凸显。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行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迫切地需要创新IT教育的培养模式,组织形式、服务供给。座谈会上,关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政、企、学校领导共同讨论的焦点,将IT教育内容向社会延伸,加快校企协同育人的进程,引导院校和软件企业、园区共建软件人才实训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建立软件培训机构,培养有实战能力的软件人才,已成为一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