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智造未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硬核”育人之路

本网讯 2月12日,人民日报刊文《中国和东盟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文中描写了海外课堂一幕“涡轮的左右手定则……,在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牧野工匠学院开设的海外线上培训授课上,来自印度尼西亚三宝垄教育大学……。”对此,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表示“东盟国家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益良多。”
近年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号召,推动“走出去”,不断扩大海外“朋友圈”。自2023年学校成立“中国—东盟智能制造牧野工匠学院”以来,与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开展广泛交流合作,联合企业制定职业标准2个、核心课程标准6门及双语教学资源6套,全部通过CATECP国际认证,已在东盟国家推广,并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东盟学员超1000人次。
承担本次“职教出海”任务的教学团队来自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该专业群是河南省首批高水平专业群,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涵盖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多个方向和王牌专业。近年来在党建引领、教师队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技能竞赛、国际合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已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党建促业务,业务促党建”的良性循环,才能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和河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多支优秀党建团队,在这样一支模范车头的带领下,专业群的党建品牌正在从“亮起来”向“强起来”发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百炼才能出精钢”。擎画“职教出海”的新职名片,必然需要一支实力雄厚、专业强劲、数量充足的“金师”队伍。团队中有1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9名全国技术能手及32名省级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优秀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专家31人。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个。团队中涌现出了一批“爱生如子、倾心育人”的“四有”好老师,既有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荣获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带领学生在全国技能竞赛中摘得两枚冠军的刘先生老师;也有深入学生,创办“杨妈帮你办”,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广受学生爱戴的身边好老师杨彬彬。
作为河南省现代学徒制示范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以“工学结合、校企双元育人”为核心,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与豫北转向系统、中铁装备等名企合作,通过企业导师驻校授课、学生顶岗实习等模式,将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落实“1+X”证书制度,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100%。牵头组建“全国振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与新乡航空工业集团等2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机电航空产业学院”。专业群为区域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并参与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线改造等项目,实现“教学—生产—创新”的良性循环。课程设置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3门、省级21门,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率100%,云课堂上线课程开课1.2万余门次。
领跑竞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群建有实训基地15000m²,设备总值超亿元。拥有4个世界技能大赛河南省集训基地和2个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基地以及2个省级区域性共享实训中心。依托国家级高水平竞赛基地和创新技能竞赛梯队培养机制,师生团队在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获全国冠军选手单位2次,全国冠军2人,省级第一名55人次。其中杜华楠和刘赛阳在2018年全国数控大赛分别取得数控铣赛项和加工中心赛项学生组全国冠军,打破了河南省在该赛项无奖项的历史。2024年,该专业群竞赛成绩在全国高职院校四大“国赛”中获奖数量位列全国第80位。
多年来,专业群累计为装备制造业输送1.5万余名毕业生,共计1975名学生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等国字号单位录用。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孟祥忠、张立文,全国技术能手李亚东等众多大国工匠,铸就了闪亮中原的“技能新职”品牌。
站在历史的坐标上,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以“工匠精神”为内核,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展望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将锚定更高远的方向,以创新为驱动,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力和支撑力,力争打造成“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中国智造”注入新动能,书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路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