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这场自然探秘之旅连续六年落地虹口啦!

华夏教育网 华夏教育网
2955
2025-05-13

【活动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虹口区积极策划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引导虹口学子争当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自2023年5月,虹口区人民政府与上海科技馆签署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持续共建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区教育局积极推进“区馆合作”项目,着力整合优质场馆资源为教育所用,扩大区域生态文明教育辐射面,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虹口好少年”。

5月11日,由国家自然博物馆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等承办,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协办的第十四届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上海赛区(展览及表演类别)终评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落下圆满帷幕。围绕“自然的真相——大小、尺寸和规模……”这一年度主题,入围终评的300多名师生齐聚一堂,通过作品呈现无限创意,诠释对主题的独到理解。该赛事已连续六年落地虹口!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环球健康教育基金会执行副总裁沈安琪,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孙磊,虹口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俞慧芳,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主任陈筠,上海市教育督导事务中心副主任陈飚,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琰,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校长薛磊,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党总支书记邬文敏,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副校长赵灏,虹口区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喻霞,虹口区教育局体卫科艺科科长张复伯,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牛菁,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书记、副主任田健等领导以及市区项目领队等嘉宾出席了活动。

【活动现场】

复兴中学教学楼广场上,展览组决赛火热进行。选手们就展览作品内容和创作心得侃侃而谈,蜂窝纸板、丙烯颜料、轻粘土、报纸等材料经过巧思组合成了精美展品。而表演评审教室里,同学们则借助自制道具,以生动的情景剧形式演绎自然故事,揭秘自然真相。来自科技、文博、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的20余位评委齐聚一堂,通过参阅材料、观看作品、互动答辩等,对参赛作品逐一打分,嘉宾们也共同观摩了评审现场。

嘉宾座谈会上,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为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校长薛磊授予“环球自然日2025上海决赛(综合)举办地”奖牌。他表示,环球自然日活动已开展十四届,这个具有持续生命力的自然科学项目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自然研究构成了该项目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小规模策展展现丰富的学习成果,比如涵盖菌类多样性、动植物色素等。青少年儿童保持对自然好奇心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在提升学生自身的基础能力的同时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增加他们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环球自然日执行总监陈天进一步解读了历届主题设计中贯穿的自然探索与科学思维培养理念,系统介绍了赛事构成和运作机制,并透露未来将通过深化科教融合、展教融合,构建更立体的自然教育生态体系。嘉宾们研讨了如何立足“大格局”,搭建“大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协同推进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进一步扩大育人成效。

【活动亮点】

呵护“好苗种”成长,践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在今年市级初评的近400支队伍中,共有120多支优秀队伍脱颖而出,晋级终评,角逐市赛的一、二、三等奖。其中,虹口区共有30多支队伍获得本次终评参赛资格,入围队伍数量市级领跑。这与虹口区扎实推进“彩虹计划•科学素养工程”密不可分。

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孙磊谈到:虹口区连续多年创新推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系列活动,其中,“环球自然日”就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特色载体之一。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青少中心每年都通过主题解析、区级选拔、专题培训等多种举措,扶持学校推进该项目。特别感谢上海科技馆的支持,双方共建的“区馆合作”项目成效显著,联合开展的“一平米博物馆”、科普展览进校园以及沉浸式入馆暑期研学营等深受区内学生喜爱。依托优质的“展教融合”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在科技馆、自博馆中激发创意灵感,以微型展览的形式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不仅开拓了科学视野,提升了生态意识,还培育了高阶思维。

来自上海市民办新北郊初级中学的陆仁立同学和来自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的陈元泽同学溯源中华五千年制陶智慧,以《淤泥重生:从清淤底泥到生态陶粒的奇妙之旅》为主题,针对上海年均产生约30万吨河道淤泥问题,创新提出将淤泥仿火山岩结构烧制成多孔生态陶粒,从而实现变废为宝。通过材料混合、入模定型、净水测试、数据分析等探究步骤,发现该陶粒对水中污染物吸附效果显著,尤其色度清除率达70%以上。展板设计了魔方互动与拼图游戏,生动展现了制陶历史、陶粒结构及环保价值的关系,展现了微观孔隙结构与宏观净水功能之间的密切关联,是科研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深化“教联体”协同,“面向人人”提升科学素养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虹口区以文化赋能与科创引领双轮驱动,构建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自2023年起,先后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市级各方优质社会资源建立深度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上云端”等多种方式,打造生动鲜活的场馆课堂,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文化引领大思政课”新格局。2025年2月,虹口区教育局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虹口区关于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实施方案》,标志着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不断升级。

今年,虹口区教育局与上海科技馆深化战略合作,重点实施“六个一百”旗舰工程(即:100个“一平米科技工程馆”、100个“小小讲解员”、100个“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100个“区未来科学家”、100个“科创小课题”以及100个“科技小发明”),将优质场馆资源有机融入素养教学,构建完善“前沿技术认知—科学思维训练—创新项目实践”培养链,助力师生科学素养提升。双方通过100个“一平米科技工程馆”打造校园科普微生态,100名“小小讲解员”培育科学传播新生力量。此外,预计于暑期开展区馆合作“人工智能+项目+工程”系列课程,以“桌面宠物机器狗”“机器人设计师”为载体,实现人工智能、设计思维与工程实践的深度交融。

在“区馆合作”的良好实践基础上,双方将立足“面向人人”的育人理念,以“家-校-馆”为同心圆,通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有力推动虹口区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工作的提质增效,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方位育人生态圈,为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虹口方案。

后续,虹口教育将聚焦“让每个虹口的孩子都出彩”的育人目标,持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育人平台,培养更多有志向、会学习、爱运动、懂自尊、敢创新的虹口新人。区青少中心也将继续以“彩虹计划•科学素养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指导、扶持更多学校打造科技特色,形成学校科学教育的“一校多品”和特色项目的从“有”到“优”,“面向人人”提升区域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Copyright hxedu.org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