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第三届北京市中小学生辩论赛的总决赛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连续七场各赛区的冠亚军争夺战,将持续三个月的大赛推向了高潮。
决赛场上,同学们就“乱世中人更应该有的精神”“西游记孙悟空的结局”“校园秩序”“网络语言”“人工智能”等青少年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既有对社会时政的广泛关注,对历史人文的深入思考,又有对科学技术的新鲜认知。
这些经历了预赛、初赛、复赛等五轮比拼的56位选手,在关键的总决赛赛场上使出浑身解数,拼最后一博。雄辩交锋中,既上演了超级领袖带着不同的队友一路拼杀五连冠的神话,也遇见了一路小跑、齐心协力从排名最末打到冠军的逆袭。同学们的爆发力震惊了评委,也惊艳了自己。
作为由市教委、市语委主办的市级大赛,北京市中小学生辩论赛从第一届的实验赛开始走向普及,由承办方北京语言文化建设促进会带着来自16区238所学校的3562多名自愿报名的选手,走过了令人难忘的辩论历程。
大赛让学生从跨校组队扩大到跨区组队,用赛制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本区,与来自不同区、不同校的同龄人碰撞交流、竞争合作。在初赛、复赛、半决赛环节,每轮比赛重新分组,让选手们不断面对陌生的队友,自主备赛。不同的时间安排和习惯、深浅不同的辩论经验和各异的辩论风格,辩手们在场上场下不断磨合,从新奇、焦虑到接纳、合作,团队能力和领导力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和锻炼。
大赛采用辩题一贯制,并要求辩手们在交换伙伴的同时交换辩位,让同一辩题里不同持方的同学互相学习、自我反驳,在逐轮深入的过程中学会换位理解、全面思考。曾经的战友随时可能成为对手,曾经的对手或许正是当下的联盟。辩手们在角色转换中感受了每一个观点的两面性,同时对竞争与合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教育来说,一场活动的成功,不在于产生了多少个优胜者,而在于有多少人从中实际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辩论赛带着教育工作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初心,吸引越来越多的师生参与,正在迈向同伴学习的快乐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