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腾渊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五里川镇马耳岩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
马耳岩小学距离县城150多里路,只有 6 名教师、48名学生,很多素质教育课程无法开齐开足,是卢氏县教育发展最落后的学校之一。
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段腾渊发现,他的课表变得丰富起来。除了语文、数学,还加入了晨读、音乐、美术、舞蹈、英语、手工、科学、绘本阅读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远在美国,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走进马耳岩校园,却借助网络直播每一周准时来到段腾渊的教室。
段腾渊最喜欢美术课,来自上海夏加儿美术教育的老师带着他和同学从零开始学习绘画。他用画笔画出乡村的美丽风景,画出梦中的未来校园,画出大山外五彩斑斓的世界,画成了“美丽乡村”课堂上有名的 “小画家”。
一根网线,把散落全国的老师和学生连接在一起。从此,村小有了色彩、有了歌声,大山深处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走到了全国面前。
马耳岩小学的学生在欣赏同学的美术和手工作品
这是“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正在做的事。“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由沪江的公益项目互+计划于2016 年3 月15日发起,汇聚起社会各方力量,为乡村学校提供大规模可参与的高品质课程,迄今已逾千节。
11月23日,2017美丽乡村合作机构年度总结会在上海举行。互+计划邀请夏加儿美术教育、鲨鱼公园、彩虹花和阅晨读、三门峡市“快乐手工”等美丽乡村合作机构或团队出席活动,全国各地近500家乡村学校和公益组织参与线上直播互动,共同探讨如何运用互联网支教为乡村教育赋能。
“一张课表、双师课堂、三件法宝、四方力量”,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这样概括“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的实践模式。互+计划携手各教育公益单位打造一张统一的大课表,提供音乐、美术、舞蹈、科学、财商、网络素养、生命教育等核心课程资源;乡村学校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就能开通网络双师课堂,连接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优质课程资源。
2017年秋季学期,每天有数万名乡村学生在“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中学习。互+计划联合夏加儿美术教育、酷思熊阅读、阿福童财商、少年派网络素养等十家优秀的授课单位带来每周20节公益课程,解决乡村学校艺术类、阅读类、科学类等素质教育课程长期缺乏的历史问题。
“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区别于传统支教与物质资助的方式、区别于针对个别学校和个别学生的支持帮扶,为乡村学校解决素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真正让乡村学校连接起可持续的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体学生。
“一个老师会改变一个班级,带活一个学校,影响一个地区,造福一方乡村孩子,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给乡村老师的赋能。”吴虹表示,在“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中,不仅有外界的老师通过网络直播在帮助乡村孩子,乡村老师在参与双师课堂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持续成长,部分老师成长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输送者,“他们开始系统地思考问题,从整体开始构建课程,并积极参与课程运营,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在乡村学校扎根,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甘肃定西李家堡中心小学的学生在网络直播音乐课上边唱边跳
而在互+计划发起人、沪江创始人兼CEO伏彩瑞看来,“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计划以社会资源最大化高效能链接为核心动力,最终达成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创新性地实践互联网支教新模式,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底部攻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大规模、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目前,互+计划已经连接起全国30个省份的3000多所中小学,影响10万名教师和100万学生,但伏彩瑞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根据去年12月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111420所,占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55.7%。全国不足10人的乡村校点达3.39万个。生源不足、师资匮乏、升学率低等问题是小规模学校普遍面临的困境。
面对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伏彩瑞表示,互+计划当前所连接的村小还十分有限,需要更多伙伴共同参与,一起建设“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让互联网支教覆盖更多有需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一群人的努力,未来可能是几代人的福祉。”这是彩虹花和阅晨读创始人、“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时朝莉对“美丽乡村”的期待。互+计划希望运用“互联网+公益”的理念聚合优质公益组织、基金会、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学校资源等,通过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大规模协同,以集合影响力打造社会影响力,共同助力乡村教育实现弯道超车。
如今,马耳岩小学是远近闻名的“明星学校”,以它为代表的卢氏教育创新模式入选2017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案例“区域典型案例”。
又到上学日,段腾渊早早来到学校。7点40分,时朝莉老师的身影出现在教室的电视大屏上。不一会儿,马耳岩小学就响起琅琅晨读声,新一天的“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又开始了。
改变,已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