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化学校高峰论坛”顺利闭幕, “国际教育本土化”这一话题引发了业界的思考。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30多年改革开放过去了,“中国特色”这一当初高瞻远瞩的命题,也被证实真正带起了中国的高速发展。如今,被称为中国人“砥砺奋进五年”的十九大顺利落幕,不平凡的五年过去,下一个五年即将起步。五年来,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过去我们远赴重洋学知识,如今我们自主“改革”中国国际化教育体系,吸收,重塑和优化。
成立于2008年的光华浦东,是属于成立较早的国际教育机构,较早的发轫让光华浦东有别于其他国际教育机构,除了课程体系的引进之外,不断地创新和优化是更重要的命题。实践证明,在中国特色的引领之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适合中国学生的才是真正本土化的国际教育。
光华浦东是上海唯一一家开设3A课程的国际学校(注:3A是指American High school course美国高中课程、AP course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和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的A-Level课程),学校的留美留英优势在业内也有口皆碑。
然而优势并不是完全是由系统化的国际课程带来的。虽然说体系的优化最大程度上助力了学习,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处,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是老师,也是学生。
在光华浦东,每7个学生就有1位老师亲自指导,师生比达到1:7的高比例,让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发挥到最大。光华浦东的老师们都来自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博士、学士等(如美国莱斯大学、南加州大学、波士顿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华威大学、中国的复旦大学等),这些曾经的“优质学霸”,在成为光华浦东任课老师以后,会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求学历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授课、评分、教材、项目活动等方面经过详细的研讨,作出适合自己学生的课程设计。这就意味着曾经的教育“套路”不再适用,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课程设计也是根据不同情况一直在做修正和改变。有些课程,中国学生有基础的课程优势,掌握速度明显比国外的学生快速很多,那么这样如果还是一板一眼的照本宣科,就显得不那么合适了。比如光华浦东在课程设计上,就会让学生直接修代数而不需要再重复修几何(因为大多数中国学生数学基础都较美国学生好),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把时间节约下来,有机会在选修AP课程中的微积分AB课程,为未来大学学习打基础。
光华浦东的“本土化创新”不止于此,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光华浦东一直在实践和践行。由光华浦东自主定制课程ISU就是典例之一,Drema社、无人机社、3D打印、开心厨房,爱心行走,光华浦东慈善基金会等都可以称之为国际教育的探索创新。除了这些普罗大众的创新内容之外,光华浦东的任课老师还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优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开设独立研究课程,由1-2位老师带领这些学生开展独立研究和学习。
由此可见,国际化创新这个课题,并不是一日之事,也不是几日之事,而是“长久之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一直不断更新更改。专业与务实,国际化学校的课程本土化创新之路还需要走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