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在沪闽商李德生先生的公益心与公益行
【来自福建乡村,很小就自食其力】
李德生是在上海创业多年的福建人,80年代出生在福建南安的一个乡村中。
16岁被父亲送到修车厂当学徒,倔强的他认为这不适合他,毅然只身前往厦门,找到一家电力配件公司,从事锻造铁件的工作。两年后,能吃苦、踏实好学的他,实现了接近两万元的年收入,这在当时的工友中属于绝对高收入了。两次的打工经历,积累的技术底子和实干经验,为他后来的阀门与消防器材创业铺平了道路。
98年,虚岁18,跟着老乡到上海闯荡,领着一年3000元的生活费开始跑业务,做阀门生意。勤俭,待人诚恳,懂得感恩,善待客户,是后来他对很多下属提起自己创业初期成功的法宝。加上当年上海迎来一波大发展,奋战五年,他终于有了自己的门市部,注册了第一家自己的公司;之后继续专注于阀门生意,到2010年,开办了可靠阀门(上海)有限公司,完成了贸易商到实业家的全面转型。期间他做过消防工程,做过国外品牌的代工企业,开发过自己的专利产品,坚持技术革新和高端优质产品线,成为业内口碑好,客户回头率高的快速成长型企业。
【发起公益机构的公益心,源自孩子早产时的思考】
有公益心和感恩心的他,只要稍有成果,他就会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经常参与公益活动,对青年创业者慷慨解囊,参与家乡敬老扶贫助学活动,也毫不含糊。成家立业生子,似乎一切都很顺利。事业有成,且衣食无忧,妻子怀孕了,他感觉人生似乎已经很满足了。可是孩子早产,落地只有三斤,让他突然间顿悟生命的可贵,萌发了创办公益机构的想法。他认为还有很多事情,比赚钱更有意义,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做公益,与有钱没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就算再有钱,也会有难处。
最初,因为做消防工程项目比较多,接触了很多消防官兵,知道了很多英勇救灾负伤甚至致残的消防官兵英雄事迹,他就和朋友们经常去慰问和资助复员专业的消防战士。在他心目中,很多比他还年轻的小伙子,形象异常高大。
后来,又接触到了一批优秀的军人,大型国企的文化宣传干部,对他的公益心从萌发到升华,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他自知学历浅,很喜欢结交文化圈的朋友,还结识了很多书画大师;在将军、文化界前辈的关爱指导下,终于通过正规的民政渠道,找到社团管理局,递交了以“生命安全公益”为主题的机构创办申请书。2016年7月13日,李德生先生和几位生意场上的好伙伴,共同发起创办了上海市生命安全公益发展中心。
【不断进取,挑战创新,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公益伙伴日】
上海的公益事业氛围一贯较好,各方面配套法规和扶持政策也比较完善。并且上海已经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公益盛会。2016年成立伊始,就赶上第六届上海公益伙伴日的筹备。李德生先生就申报了“带着孩子走进消防中队”的活动。活动办的很有影响力,家长孩子都感觉很有收获。活动得到了黄浦区社团局的表彰,还被市级媒体报道。之后的一年中,他完善了机构建设,邀请更多文化公司和商业伙伴加入公益中心,并且把青少年的动员培养工作放在首位。
这时,他已经意识到,做好公益机构,也是一种创业,不仅自己要把公益创业做好做大,还要带动更多青年人参与公益事业,把公益做成良性循环。他开始了思考和摸索,实战与践行初心的公益行动。
2017年,第七届上海公益伙伴日,以“社会团体参与社会治理”为主题,以“公益四进”(公益进校区,进社区,进园区,进商区)为指导方针;李德生先生就组织秘书处,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开始整理一年来的公益活动,从“手绘公益画军魂”“我身边的军魂”公益访谈视频创意邀请赛入手,开展与建军90周年相关的系列活动,并且得到了上海市国防教育基金会的大力支持,著名的军事专家,将军学者,都来支持他的活动。
他还结合互联网思维,期待把公益项目的征稿征集工作推送到网络上,让更多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投稿参与进来,通过视频直播专家评审和培训,把公益技能传播出去。
【做了公益,开始形成系统的公益行思路】
经过一年多的公益发展中心的工作摸索,李德生先生和他的团队开始梳理未来的发展道路。他认为:购买服务是公益机构最应当奋进的造血模式。一方面,公益发展中心,要力争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合格供应商,为自己造血和培养人才,另外一方面,要主动购买青年公益组织和校园社团的服务。
通过培养青年公益人才,扶持青年创业人才,做公益创业服务平台,先从购买青年人的服务起步。购买青年团队的服务,比直接给予资助更具有普遍性,也更务实。购买服务时积极倡导和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和反哺之心,带动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公益双创、实现青年靠自己技能边公益边挣公益币、弘扬促进中华传统美德,进而带动青少年从小就有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爱党爱国,正己互助,博爱为乐,回馈服务社会。
有了逐渐清晰的公益行主线方针,相信李德生先生和他的公益伙伴们的公益创业之路,会走的更加稳健,更有活力,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