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书的种类上,李笑来概括为两种:虚构类(Fiction)和非虚构类(Non-Fiction)。读非虚构类的书籍,是为了获取新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让自己获得进步。就李笑来个人而言,他表示自己更喜欢看非虚构类的书籍,从中获得的愉悦,感觉更大,因为那种愉悦通常有更为坚实的支撑 —— 进步。而虚构类的书籍,在他大学毕业之后已经很少读了,可能是因为在那里很难体会到太多的乐趣,更可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已经彻底把获取那种愉悦的途径转移到了影视作品上。
那如何才能真正消化一本书呢?
第一点要说阅读速度,李笑来认为“阅读速度”是一个伪概念,在他的眼里,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在阅读中,相信大家有跟笔者一样的感受:在读书“一目十行”的感觉很畅快,但是读过之后却记不得书中的重点是什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回头重读才能找到书中的重点,这样一来之前读书的时间和效率都白费了,还不如把时间花在那些需要停下来认真思考的部分,需要停下来心平气和地开开脑洞的部分,需要反复搜索寻找更多资料与关联的部分细细品读,理解其中的内涵。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对于读书内容上的选择,李笑来老师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标题党的文章直接不看了——说实话,即便错过什么了,也没什么可惜。并且他并不接受碎片化“xx”之类的概念,他认为信息这东西,必须系统才有价值。碎片化的信息也许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至于致命。这种勇气其实不少人都有,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害怕错过什么,是一种情绪,来自于空虚的情绪: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就渴望有一点什么,所以就特别害怕错过任何机会。充实的人,是不怕错过什么的,因为已经充实,错过点什么,真的无所谓,机会有的是,错过一大把又如何,反正因为充实而能够相信自己确实有实力终归抓到至少一个适合自己的机会。
在阅读的过程中,李笑来建议在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应该先看看目录,再看看附录,仔细读读前言,也不妨在网上先扫扫书评,要先大致对这本书有个了解,然后再开始行动比较好。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组织方式,但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总是要分章节。每一章其实都是在着重讲解一个概念,它的应用,它的方法论。而陆续的章节,通常是必须理解上一个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与方法论。所以,一头扎入内容之前,最好把这些概念大致过一遍,不理解没关系,哪怕先记住那些概念的名字和先后关系都很有帮助。
当然,读书最终一定是要用起来,很多有用的东西,之所以最终没用,是因为压根没用过。 因为读过、学过,时间与精力已经耗费了,这可是最宝贵的不可逆不可回收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暂时用不到,可以跟大家去分享知识,跟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负面的影响力不仅很大也很可怕。
会读书,读好书,需找哪些终生学习的人,对于你一定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