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教育网(WAP手机版)
首页 > 教育新闻

语言要走出老套套

作者:  来源:华夏教育网  阅读:796

 优美的文章,离不开优美的语言。对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只得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诸如此类的感人故事,大家或许口熟能详;对于脍炙人口的“推推敲敲”的传世典故,更是信口拈来。古人的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不仅值得我们钦佩和仰慕,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那么,怎样才能将那些平平常常的“文字兵”组合成威武雄壮、赏心悦目的“仪仗队”呢?

  笔者不才,献拙几点体会,仅供写作爱好者参考。

  一、“多比喻少形容”

  “多比喻少形容”是高尔基提出的有关遣词造句的“金科玉律”。而他本身就是一位善于运用比喻的文学大师。

  对于高尔基的名篇——《海燕》,大家即使不能全文背出,肯定也会吟诵几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通过对“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狂风乌云”这些喻体的生动写生(隐喻),将各阶层、各派别对待革命的态度揭示得淋漓尽致,对大革命到来之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严酷局势,描述得绘声绘色。尽管我们离那个时代相去甚远,但读罢仍然让人心潮澎湃。

  这就是比喻的功效。

  所谓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某一事物(本体)比作另一事物(喻体),使抽象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说通俗一点就是“打比方”。因为是“打比方”,就一定有具体的参照物,有了具体的参照物,读者就极容易明了其具体形象,了解事物本来面目。而像“勤勤恳恳、锲而不舍、奋勉自励、开拓进取”等等形容词,人们是很难得出一个具体印象,给出一个具体标准的。如果把这类形容词用到记述某一个模范人物的通讯里,读者一定会说,这是一份政治鉴定。

  过去,人们常说“思想教育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一定会去占领”。对于搞政治工作的人来说,此话不难理解,但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来说,未必就能说得清楚。但有人用一个比喻去阐释这句话,人们就会顿然领悟:“人的心灵就像一间空房子,人不在里面居住,老鼠苍蝇就会悄然驻足。”

  在毛主席著作里,生动的比喻更是举不胜举,比如“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正如地上的灰尘。扫帚不到,灰尘是不会自己跑掉的。”这个比喻不仅使这段话成为毛泽东的经典语录,也使读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除恶务尽”的道理。

  二、多哲理少直白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章当以理为胸”。宋代周敦颐在《通书肺拇恰分性蛱岢觯骸拔乃栽氐酪病薄5勒撸览怼⒄芾怼⑹吕碇揭病R馑际撬担恼掳ㄓ镅允俏怂得鞯览淼摹6源耍蛐碛腥嘶崴担瞿骋坏览恚嗷蛘芾恚鞘瞧缆刍蛘呗畚牡壤嗵宀梦恼碌墓δ埽杂谛挛畔ⅰ⑼ㄑ叮约耙恍┪难ё髌罚镅灾皇怯美醇鞘鍪率祷蚬适虑榻凇?/p>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评论或者论文是运用论据来论证观点的,而文学作品则是通过典型形象来阐述某些道理、事理的,但哲理性语言始终是各类体裁作品的“文眼”,是许多文学大家的追求。

  读过诗人北岛诗作的人有多少,无人做过统计,但知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这一富有哲理名句的人,一定不在少数。有些文学作品,读者阅后不久便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但对于其中的一些典型形象、富有哲理的经典语句,却是念念不忘的。

  像“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像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的谅解和怜悯”。

  “他在丝绒手套下面瞧见了铁掌,在仪态万方之下瞧见了本性和自私,在油漆之下发现了木料”。

  “一个人不论如何粗俗,只要表现出一股真实而强烈的情感,就有种特殊的气息,使容貌为之改观,感染力不下于名演员。归根结蒂,优美的感情不是意志的表现么”?

  “你知道巴黎的人怎样打天下的。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出去,就得像瘟疫一样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在天才的威力下,大家会屈服;先是恨他、毁谤他,因为他一口独吞,不肯分肥;可是他要坚持的话,大家便屈服了;总而言之,没法把你埋在土里的时候,就向你磕头。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风行的是腐化堕落,社会上多的是饭桶,而腐蚀便是饭桶的武器,你到处觉得有他的尖刀”。(巴尔扎克《高老头》)

  “快乐在人生中,好比引诱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上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而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

  当你拜读了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后,是不是让你回味无穷?

  无论是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都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没有思想与理性注入的文章和作品,就像绢制的假花、蜡铸的美人一样,是没有生气和灵魂的。

  三、  对比  单调

  文章就像一张照片,如果没有反差,统统一个色调,这样的照片是没有冲击力的,无论内容多么重要,都不会被人欣赏。

  所以,古今中外写话、写句子都讲究对比、对仗、对句,成双作对,像盛开的并蒂莲,像鸳鸯在击水,形成一定的反差对比:“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无产阶级以哲学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马克思语)。

  还比如“他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玫瑰花,反而取的好成绩,而现在呢?应有所警惕呢?当美丽的玫瑰花微笑时”(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倒装句实际上就是一句话,然后再倒过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人在穷困潦倒时或是在声名显赫时,面对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考验和挑战。

  再比如,“善意的误会、无知的嘲讽”,“恶毒的诽谤、热情的支持”,这几个排比句不是顺着一下子想出来的,而是想到其中的一个,然后找其对立面,是有意识地制造对立面的统一。像“被冷酷地逐出世界的人”,其对立面则是“被热烈的生命召唤了回来”。“帮派体系的打击迫害”,这是一面,“党的恩惠温暖”是另一面。“病人恢复了健康,畸零人成了正常人,正直的人已成为政治的人”;“多余的人为祖国争了光”,这样就成了四句。“病人恢复了健康”本身就是对立面,就是转化;“正直的人成了政治的人”,这完全是音韵,“正直”、“政治”音同意不同。

  这就是有意识地形成对比,有意识地找出对仗。诗词歌赋中更是少不了对比、对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当然,这种对比和对仗,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故弄玄虚、不是牵强附会,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对比、对仗,要讲逻辑性,要善于辩证地思考问题,善于一分为二地找出对立面的统一,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张荣文 赵守民 )


上一篇: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多样化项目持续开展
下一篇:以实战为基础 航天信息ATT实训认证考试受财税人才青睐
联系我们|服务报价|关于我们|留言本|行业动态|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