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北京折叠:现实与虚构》在新清华学堂开讲。社会学家李强、著名作家格非对话第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郝景芳,以《北京折叠》为切入点,从社会学、文学、物理学、经济学的视角共同关注世界的运行。
活动伊始,郝景芳在演讲中阐述了对不同学科、学科与真实世界关系的看法,以及对于文学创作的思考。 在郝景芳眼中,每一个学科都是使用一种独特方式和视角,去探索同一样事物。中文中有盲人摸象,英文中有谚语“屋中的大象”,中西方两头大象,都是某种巨大但我们说不出的事物,这也是所有这些学科都关注的事物,那个事物就叫做世界。 郝景芳关心文学的现实性,但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直接描述现实,而是抽象意义的现实性,即模型:是柏拉图的天上的小饼干与人世间现实小饼干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别于混杂纷乱的现实的思想实验。正如物理学中无摩擦的平面,就是一种抽象意义的现实性。 郝景芳讲到文学家视角的“出世入世”。好的文学家提供的视角应当是遥远的置身世外的抽离。无论是托尔斯泰、卡夫卡,还是加缪,都站在他书写的那个世界之外。文学描述与科学描述不一样的最本质一点是,无论设定和视角多么出世,最终还是要放回到每个人物的入世情感来书写。构思的时候站在宇宙之外,书写的时候又在内心深处。出世旁观的冷,和入世动情的暖,构成文学最独特的张力。
演讲的最后,郝景芳关注人类的前景问题,机器人的发展或将带来庞大低技能劳动群体的失业问题。借用清华校训,郝景芳鼓励听众“行胜于言”,未来怎么样要靠大家自己去创造。她希望,文学中抽象的现实和实际的现实不一样,希望不要有群体被时代落下。 演讲结束后,李强、格非与郝景芳的对话环节正式开始,这是一场有关现实与未来的对话。 关于《北京折叠》,李强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是三个空间之间的通道十分狭窄。他认为北京折叠是对社会现实的警示,各阶级间需要更高的流动性。格非表示,《北京折叠》不仅描写了北京或中国的现状,实际上囊括了世界上很多地方共同面临的问题。
郝景芳介绍,物理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物理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关系,研究系统,也就是许许多多个体的统计性规律,研究坐标系、相对性,如果套上现实的人的因素,也可以得到一些结论。李强肯定了这个观点,认为物理学和社会学是有关联的,都是对世界的大视角解读。 格非鼓励像郝景芳这样的年轻作家对现实保持关注,相比社会学,文学家更为关注情感状态,社会学家更讲究用数据说话,做社会划分。文学家无法像社会学家一样立竿见影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产生影响,但文学的功能在于反省生活,文学作品中荒诞和黑暗的程度正是引导读者从另一面看到光明。 三位嘉宾都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对社会底层保持了深切的关注。李强从教育、职业、市场三种社会上升渠道的角度分析,认为只要留有上升渠道,社会就会有希望。格非以在印度的见闻为例,认为如果只做简单的社会分层,实际上对穷人并不尊重,关键是要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文化。郝景芳长期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公益事业,她希望高人力资本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真正推动国家的转型发展,而不希望社会底层陷入低水平的自循环。
对话环节结束后,现场观众通过提问环节与嘉宾进行了交流。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活动,定期邀请优秀的人文学者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讲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著名作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都曾站上讲坛与同学们交流。为了让更多人领略清华人文大师风采,“人文清华”慕课(2016秋季)已于9月份在学堂在线再次开课。郝景芳的本次演讲,后续也将制作成慕课放到学堂在线平台供大家学习、探讨。感兴趣的学习者可以登录学堂在线,搜索“人文清华”加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