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教育网(WAP手机版)
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动态

无人关注的藏区 移动互联网如何改变教育?

作者:王宝珠  来源:华夏教育网  阅读:1358


 

#“授人以渔”的智能云课堂
 
    青海果洛是众多小清新的向往之地,草原雪山,高原牧场,藏区风情,用于喂饱他们的相机和朋友圈。不过用不了多久,他们中的一部分就会被青藏高原的另一面吓跑:近4000米海拔的稀薄空气带来高原反应,灼伤皮肤的高强度紫外线,经常超过20度的昼夜温差,气压梯度力和植被稀少带来的大风天气,当然还有偏远地区交通的种种不便。
 
    不过15岁的藏族少年加杨洛主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他就成长在这高原,皮肤黝黑,性格开朗,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喜欢科比和《花千骨》,梦想当个演员。不过这位果洛道扎福利学校(以下简称“道扎学校”)七年级班的班长,最近遇到了麻烦——英语课程有点跟不上。
 
    有这烦恼的不只他一个。道扎学校位于青海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是一所民办公助的学校,260多个学生都是孤儿。11年前,校长土灯尼玛筚路蓝缕创办道扎学校的时候,只有两顶帐篷,如今教学、饮食和住宿等硬件设施都已齐全,这些来自果洛最贫困偏远地区的孤儿,也都很争气,去年中考成绩全州第一。美中不足的是,学校很缺英语老师——这也是很多藏区学校的痛点。即使加上两名支教老师,全校也一共26个老师,只有3名能教英语老师,分别配给初中三个年级,初中之前没有英语老师。广东女孩梁祖连去年来道扎学校支教,现在教初一的汉语和藏语。“藏区孩子要学习藏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但很多地区虽然小学有英语教材,却没有老师,大多数孩子到了初中才接触英语,但因为没有基础,跟不上初中的课程,因此教学进度很慢,压力比较大。”她也为此做了努力,和另一名支教老师陈婷一起,帮助学校在一些教室安装了路由器、电脑和投影仪等设备,有时会利用多媒体教室演示PPT和放英文电影。
 
    但这还不够,校长土灯尼玛在寻找更多变偏远地区教育现状的探索。
 
    合作的形式,是魅族为道扎学校捐赠100台智能手机,英语流利说则通过预装在手机中的软件,向学生提供免费英语口语课程。两个企业还安排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学生和老师做培训,教会他们更方便高效地使用手机和软件。
 
    魅族和英语流利说的工作人员都表示,他们并不仅仅将这次活动当做普通的“授人以鱼”的公益捐赠,而是希望“授人以渔”,通过移动互联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形成长期可持续的新型教学模式。
 
    英语流利说是一款英语口语学习APP,具有可精确到每一个单词的实时语音评分技术,并且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配以免费和收费的课程设置,支持远程外教和社交功能,引导用户开口讲英语,其联合创始人王翌介绍,英语流利说目前已拥有3000万用户,并专门针对中国人的发音,积累了精确的口语大数据库。缺少老师的孩子,可以自学口语课程,并通过多媒体设备远程与外教交流。
 

 
    老师们在尝试移动互联网辅助教育中,最担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制力不强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而非用于学习,魅族手机的Flyme系统,支持app应用软件的锁定功能,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通过后台设置密码,控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景,并主导对软件的安装和卸载以配合课程设置。
 
    学校方面,土灯校长也很快召集全校师生开会,就软硬件使用上的疑问和建议,和魅族与英语流利说的工作人员做了深入沟通,并明确了智能手机作为学习工具的使用权限,并开始准备相关课程的部署。学生们的反应也很积极,很多孩子还是第一次跟老外通过屏幕远程交流。
 
    移动互联网改变偏远地区教育,并非没有先例。早在10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就推出了“一个孩子一部平板”(OLPC)计划,并成立了基金会机构,旨在为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提供低价的笔记本电脑,目前项目组已经分发出了数百万台笔记本电脑,遍及阿富汗、埃塞俄比亚等世界上最偏远贫困的地区。以埃塞俄比亚项目为例,机构为当地村庄的孩子提供配备太阳能充电板的平板电脑,安装了唱歌识字等学习益智软件,并每周派人保证技术支持。约四十个当地儿童参与了这个项目,这些此前完全不识字的孩子们,拿到平板之后很快自己学会了简单操作,不久后能使用数十个应用,几个月后学会了字母歌,并开始学习拼写单词。
 
    魅族和英语流利说与道扎学校的合作,与此类似,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很多拓展和改进空间。英语流利说的主要用户人群是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兴趣驱动的学生或白领,将其辅助类学习工具。但道扎学校的学生虽然可以与北京上海的同龄人用相同的手机和软件,但英语基础却不可同日而语,加杨洛主初中前基本没有学过英语,且软件课程并非匹配教材,所以甫一拿起手机练口语,很多发音不准,又不易纠正。关于这个问题,学校老师也提出了建议,王翌表示其正在开发一套标准的音标教程,不久就可以使用,以帮助学生在初学时的发音就达到标准化。而且,在管理到位的前提下,老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在手机中增加其它应用并安排相应课程,梁祖连和陈婷两位支教老师都表示会做进一步规划,以充分利用这100台智能手机组成的“移动智能云课堂”。
 
#支撑“云端”的坚实后盾
 
    不过,这“云课堂”要想飘向梦想,还需要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持。玛沁县电信总经理相守凯已经在果洛扎根20年,他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电信在果洛地区一共已建有200多个通信基站,加上移动和联通,三家运营商加起来一共六七百个基站,甚至可以覆盖到玛多县黄河源头一带人烟稀少的牧区。考虑到道扎学校的特殊性质,还专为学校拉了100M的光纤网络,支持其教学活动。
 

 
    在青藏高原,这几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大量的心血和成本。实际上,偏远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球范围都是难题,从谷歌和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近年的动作和投入便可见一斑。
 
    Project Loon是Google X实验室的计划之一,旨在放飞带有太阳能电池、网络接收器、高度控制器等精密仪器的氮气球,飘浮在距地面20公里的平流层,接受地面网络基站的网络信号并在气球之间传输,并最终投放到希望覆盖的无网地区。该项目研究已近两年却仍处于试验阶段,最新的进展是,第一个热气球于今年2月在岛国斯里兰卡升空,但整体上大规模投入商 用仍遥遥无期。
 
    Facebook则开启了名为Aquila的无人机网络覆盖项目,作为Facebook公司发起的internet.org计划的一部分,曾宣布将打造出超轻碳纤维材质的无人机,通过太阳能驱动在高空飞行数月,利用激光技术,将地面运营商的网络信号,传输覆盖到全球17亿生活在无线宽带覆盖区域之外的人们。然而一年多过去,这项计划也是仍在测试阶段。
 
    两大巨头雄心勃勃面向全球的网络覆盖计划,其消除数字鸿沟口号的背后,是在其发达国家用户增长逐渐饱和,为弥补失去的红利,拓展新兴市场成为公司新重点,而解决第三世界国家的网络覆盖问题,就是配合这一战略转型的前哨战。
 
    相比互联网巨头的技术和市场驱动的尝试仍停留在美好愿景,我国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和和垄断运营商为主导,在国家政策倾斜和运营商高补贴成本的基础上,更加务实和高效。玛沁县目前通信服务普及率未必亚于东部地区——按照相守凯的说法,果洛州人口12万人,却有近20万的通信入网用户。而另一方面,偏远地区的恶劣环境和低营收,拉升了通信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例如一些地区供电不足,基站需要加设太阳能板,又是一笔不菲支出。相守凯称,果洛电信一年新增三十四个基站,需要投入3000多万元,再加上旧基站的维护运营等费用,又需要1000多万元,而且很多地广人稀的牧区营收很少,整体处于亏损状态。所以果洛电信每营收1元,公司总部就给予1.5元的补贴,以维持其运转。在环境恶劣的偏远高原地区,通信建设者付出的成本和心血,为教育飞上“云端”提供了坚实后盾。
 
 
填平“信息鸿沟”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菲利普·蒂奇纳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鸿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即在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因为掌握的资源更多,所以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多且更快,而随着时间流逝,两个群体之间的信息结构差距会越发明显,即知识鸿沟会越来越宽。四十年后,全球进入信息时代,知识鸿沟的概念被拓展到宏观社会层面,被引申为“数字鸿沟”,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
 
    今年6月,隶属于工信部的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在信息化普及程度还是发展速度上,我国西部地区整体都落后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
 
而另一个消息是,更为便捷灵活的移动互联网普及度越来越高。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发布的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网民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1.8%。
 
相比于台式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在成本和基础设施配套需求上,都有明显的优势,十分适合在一些方面用来填平的数字鸿沟,正如魅族和英语流利说在道扎学校所做的教育探索一样。当然,移动互联网改变教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软硬件和通信基础条件,还需要校长、老师和学生在各自职责内的配合,就像我们在道扎学校所看到的。
 
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让教育这一古老而伟大的领域产生了很多有益的改变,比如多媒体教学系统,比如开放全球课程的慕课(MOOC)平台,比如前文提到的OLPC,而魅族和英语流利说这次在青海果洛的尝试,或许也是另一个新模式的开始。
 
    在道扎学校的教学楼和食堂之间,有一尊藏文发明者吞弥·桑布扎的塑像,加杨洛主和小伙伴们放学后去吃饭前,总要顺时针绕着塑像转一圈,据说这样能给学业带来好运。相传近1400年前,吞弥创造藏文之时,时任吐蕃赞普(最高统治者)的松赞干布也拜他为师,闭关潜心学习三年,掌握了藏文并在藏人中推广。现在,教育已经走向开放和多元,加杨洛主指尖的智能手机连上云端,将带着他的眼睛和梦想,一起飞出青藏高原,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上一篇:尹雄做客《校长来了》:培训全方位的优秀人才
下一篇:披露野鸡大学北京高校紧辟谣 上大学网被指暗设利益陷阱
联系我们|服务报价|关于我们|留言本|行业动态|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