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教育网(WAP手机版)
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动态

北大学子戴威受访:共享精神成就ofo共享单车

作者:王宝珠  来源:华夏教育网  阅读:1266

“自行车是一次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更坚信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ofo服务全世界的人,我们希望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有一公里到二公里这样的出行需求的时候,都能得到ofo的服务。”

戴威,ofo创始人兼CEO,青年创业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4年与4名合伙人创立ofo,提出了“以共享经济+智能硬件,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理念,创立了国内首家以平台共享方式运营校园自行车业务的新型互联网科技公司。近日,他受邀参加了人民网主办的《年轻中国芯》访谈节目,站在创业者视角介绍了他3年来的创业心路,纪录了一个敢想敢闯敢做,怀揣赤诚之心的90后,一路前行到现在的创业感想。

骑行中找到快乐更找到梦想

戴威本科毕业于2013年,和所有年轻人不同,毕业后他并没有就业或者继续留在北大深造,而是选择到祖国西部青海省大通县东峡镇当一名支教的数学老师。一年的支教时光清苦但是充实。由于东峡镇地处偏远,从那里到县城需要倒好几次公共汽车,且山路崎岖,每进一次城“骨头就像散架一样,非常痛苦。”

“后来我和支教的同事一起商量,在县城买一辆山地车,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算作便利的交通工具。这就像冥冥中的缘定,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骑行,基本每个周末都要骑车往返县城和镇里,有时还会骑去更远的地方,一年下来,我不仅教会了一群孩子代数和几何的算法,还骑车看遍了青海大部分的壮美河山,这段经历让我难忘。”直到现在,戴威每每想起那段西部支教的经历,仍然很激动。

也正因此,戴威成了重度骑行爱好者,在北京当年的骑行圈里还成了小有名气的领队。从西部支教回来,戴威继续在北大攻读研究生,他一边上学,一边继续着骑行,从开始自己骑,到三两个朋友一起骑,最后发展成一个拥有四五十号人的骑行组织,那个时候,戴威便开始考虑创业,希望用一种共享、愉悦的方式“经营”好骑行旅游,把绿色环保健康的骑行运动推广给更多的人。

2014年,戴威的骑行旅游组织得到了北大师兄的支持,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戴威“把爱好融入到事业里”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在一年的时间内,戴威成立了骑行领队团,开拓出近10条骑行旅游线路,发展骑行爱好者近两千人,组织了环台湾岛、环富士山、环济州岛、环海南岛等多次大型骑行旅游活动,戴威的骑行团在北京骑行组织里算是领队最专业、路线最丰富的户外组织之一。

好景不长,骑行团运转的第二年,戴威发现,尽管骑行爱好者很多,骑行户外的市场发展很大,但是对于资金有限的骑行社团组织来说,低频、小众、收入来源无保障、户外风险大等诸多不利因素依然严重束缚着其更好发展。专业领队被更大的骑行组织挖走、路线拓展速度放缓、团员规模不稳定等问题频频爆发,让刚刚成长起来的骑行旅游团在“风雨中摇摆不定”,“那个时候,整个团的经费只剩下400块,留下的领队们聚在一起,想想渺茫的前途几乎崩溃。”戴威说,“好在我不是一个轻易说放弃的人,因为在我潜意识里,在骑行这个行业里一定可以诞生出更好的产业发展路径,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找到。”

果不其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关乎团队生死的两天两夜里,戴威和团队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看到了另一片世界。这个世界依然和自行车有关,依然和共享有关。

穷则变变则通把骑行换种方式去实现

“我们在读书期间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校园大、校区多,要想方便快速的进行校园穿行,骑自行车是最好的办法,但骑车也有些烦恼,比如说我,我本科4年丢了四辆自行车,再加上平时有的时候会遇到车停在东门,我却从西门回来了的情况,遇到急事,自行车却不在身边,想骑又骑不了,干着急没办法。”戴威的几个核心团员都是刚毕业或者在读的大学生,有一日,大家继续聚在一起探讨社团未来的时候,聊起了这些学校里的尴尬事,越来越兴奋,越有共鸣。“能不能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一种共享自行车的方式,去解决这些校园代步的问题?”大家的头脑风暴让在场的戴威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国首个校园共享单车平台就在几个年轻人的聊天中逐渐有了清晰的模型。

说干就干。在与大家头脑风暴后,戴威随即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寻找创业伙伴,要懂技术的、要懂产品开发的、要懂运营的、要懂市场的……想要一下子找到合适的人才并非易事,戴威靠着执着的信念和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还是打动了十几位热爱自行车又具备一些创业经验的人。“ofo”共享平台冲破了“生死三个月”后终于成立了。

“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就是ofo共享单车,解决的是人们最后1-2公里的出行问题。”在ofo共享单车整个项目孵化过程中,戴威和团队走遍了北京近20所高校,对学生的出行以及自行车需求进行了详细调研。随后,他们研制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智能车锁,并购买和回收自行车,进行统一改造。戴威说,“我们通过将每一辆自行车装上车牌以及共享硬件,就可以在校园里实现随取随用,不用寻找固定的停车桩。通过移动终端使用也极大的方便了同学们的交通出行,并且价格非常低,比自己买车要便宜很多。”

这就是戴威由爱而生的自行车事业,只不过他对自行车进行了“互联网+”升级改造,成为“互联网+自行车”模式,把共享的理念注入进这个古老的出行产品上。

ofo“共享+自行车”模式被称为自行车里的uber

项目成了,商业模式也就自然清晰。“ofo共享单车是一次创业,但是我更坚信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因为我们在做共享的经济模型,比现在世界上任何的共享经济模型都要复杂。”戴威认为,即使是共享经济的鼻祖airbnb、优步,他们的整个交易过程中也是有人的参与,有房东有司机作为媒介的,而在ofo共享单车的交易过程中,是没有人的参与的,一个用户看到了一辆ofo共享单车,他只需要打开手机、输入车牌号、解锁、骑车,到达目的地以后锁车、支付,整个过程不需要第三方作为媒介搭桥,这套模式看似简单,其实在这样的共享经济模式里,如何能够通过机制的设计,以及互联网技术去解决效率和信任的问题,十分不容易。

“其实我们在整个ofo共享单车的机制设计,以及科技解决方案里,都是在分析这样的一个经济模型,在做一个探索,分析在未来的世界里,假如都是无人驾驶的汽车了,房子可能都不需要房东去开门了,那用户能不能像现在一样的遵守规则,能够有彼此的信任,去完成每一次的交易。”戴威眼里,ofo做的是未来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共享单车现在解决了校园出行的代步难题,也让学生、老师们都参与到了共享平台上,共享他人的闲置资源以及提供自己的闲置资源,如果这一自循环能够顺利运转起来,那么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其他项目就不是难事。

戴威介绍,目前ofo共享单车已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近40所全国高校运营,累计服务在校师生超500万次,现有40余万的师生注册用户,校园普及率正在快速提升。不少人称,ofo共享单车就是自行车中的uber,大家在这个模型中相互提供需求,形成了一个小生态。

共享经济实际上就是将闲置的资源高效地利用起来,你的钱你的知识你的时间你的物品都可以算,你有它的「拥有权」而将「使用权」交给他人,从而获得一部分「收益」。事实上这样的模式在很久以前就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像今天这般发展的如此迅速,那是因为共享经济是一种双边发展的模式,一方面他需要具备有需求的用户,一方面他需要提供资源的共享者;从前制约这种模式扩张的就是供需的用户量以及快速的供需匹配,而今日的技术发展给共享经济提供了一条便捷路径,让它在近几年以非常快的速度扩张。我们相信,ofo在一群具备共享意识的90后创业者的带领下,能够拥有很长一段“骑”妙的发展旅程。

上一篇:“校服新政”一周年 杭州萧山采取明确落实举措
下一篇:2016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辩论邀请赛完美落幕
联系我们|服务报价|关于我们|留言本|行业动态|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