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冰清自称:90后大龄单身创业女青年。
文| 铅笔道 记者 薛婷
?导语
“胖而弥坚”,魏冰清的微信签名档躺着这四个字。尽管她创业后胖了20斤,体重升到百斤以上,仍未“自暴自弃”。
长胖这事儿或许跟办公室源源不断收到的零食有关。 这些特产、零食由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邮寄而来,他们是“面包求职”的用户们。
让学生从求职小白变成“Offer小能手”,是在校时顶着“Offer女王”头衔的魏冰清创立“面包求职”的初衷。
◆上课流程
经过一年线下积累,线上平台于2015年9月20日上线, 一端连接像她一样具备求职、工作经验的导师,另一端则是渴望求职帮助的在校生,导师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信息共享、求职培训。
目前,“面包求职”共有导师500余名,每月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如宣讲会)100场,其中线下约为30场。 通过微信群覆盖约10万大学生,100多所大学。当前阶段,月新增付费用户约为600,流水为60万左右。
近日,该项目获得600万元Pre-A轮融资,由蔡文胜领投、某教育公司跟投。
注: 魏冰清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她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学渣”升级 Offer女王
黑色连衣裙恰好没膝,外搭一件灰色西装披肩,魏冰清穿着颇为讲究,时尚、性感,且带有一丝高冷。但她一开口,北京大妞的性格暴露无疑,高冷感荡然无存。
“大一时,我就发现自己不能靠好好学习来找工作。”自称“学渣”的她忆起往事,笑得爽朗。
魏在人大主修金融专业,在大一便未雨绸缪找机会实习。结果四处碰壁,投过的简历大部分杳无回音,偶有需要面试的职位却让她手足无措。“接到通知后挺懵的。”她无奈地说:“首先企业通常放出的职位挺多,她不知如何选择;其次,完全不懂面试流程,更不知要做何准备。”
外围战难以攻城,她决定在校内社团取经。参加FACES社团的第一次活动后,她哭了一路,“感觉自己弱爆了”。那是一场分享会,社团内学姐学长要么在高盛、摩根这些公司实习工作,要么在NGO(非政府组织)做得风生水起。
“特别努力想变好。”此后的日子,魏冰清经常与社团内的学姐学长“混”在一起。 他们经常分享求职、面试的经验,还会讲解一些行业知识,这让她受益匪浅。
当年哭鼻子的大一小姑娘最终成了她曾羡慕的样子。毕业前魏冰清在高盛、麦肯锡等公司实习了近十次。相比大多数毕业后的“职场小白”,她积累了一系列的求职、工作经验,总能拿下大公司的Offer,人称“Offer女王”。“我想去一家公司,那时会在人人上一直私信他,获得面试机会。”
在一片羡慕声中,她毕业即进入红杉资本做分析师。期间,她未曾远离学校社团(大二后已是负责人),偶尔会像当年的学姐一样,把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
工作中,她恰好留意到51talk这家公司,一对一的学习模式让她眼前一亮。做分析时,她遇到不懂的行业经常求助收费的咨询专家。“就像我不懂交通行业,听专家讲一个小时,就能了解差不多,效率很高。”
两件事在她脑海中碰撞出火花。“能否把‘一对一’和专家模式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做求职培训呢?”她越想越兴奋:“原来学姐学长教我东西,不就是一对一的培训么。”
想到学校里像她当年一样无助、迷茫的学生大有人在,没有犹豫。2013年年中,魏冰清从红杉资本离职,做起了求职教育培训。
线下尝试一年
人大社团是她起步点,“大四时就在做一些职场培训了”。此时,相识多年的师妹李丹琪选择与她同行。魏形容师妹为“一个很酷的姑娘”,二人初识在篮球场,此后一起做社团,实习经历相似。
◆看得出这两个女孩子当年都是篮球爱好者嘛~
李丹琪手里有不少社团资源,加之学校间社团联系颇多,他们在人大、北大的社团内推广培训业务。
起初,业务并无章法可循。“去社团内做分享,感兴趣的学生可一对一单聊,收取一点费用。”培训的内容大致为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行业解析等。
团队增加至三五人后,魏冰清并未改变策略。团队几乎每天都在跑学校,做分享会,然后一对一培训。
学校集中为商科比较多的985、211、一本高校。“商科对专业要求没有那么高,比较注重综合职场能力。”
每月约有10万元收入,支撑到2015年9月时,魏冰清反思: 过去做得太慢了,完全是小作坊的操作方式。“主要也没想跑得太快。”她坦言:“部分时间都去谈恋爱了。”
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魏冰清觉得是时候把它当做一个创业项目来做了。当月,经朋友引荐,魏冰清接触到了洪泰基金,盛希泰觉得魏的背景正适合做这件事儿,同时看好她此前的线下经验积累。
天使投资资金到账,魏冰清正式筹备“面包求职”,把求职培训这事儿搬到线上来做。那一场长达五年的恋爱随之结束。
她先复盘此前业务的不足之处:一、基本都是团队亲自去做培训,圈子里的导师资源没有利用起来。“其实社团里、我身边有求职经验的朋友很多,他们完全能来做导师。”二、没有很好地留存用户。“去一个学校做分享,完了就完了。通常双方是一次性的关系。”
梳理下来,她确定了“面包求职”的平台模式:一端连接像她一样具备求职、工作经验的导师,另一端则是渴望求职帮助的在校生,导师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信息共享、求职培训。此外,利用线上社群留住学生用户。
覆盖10万大学生
开发线上平台的同时,魏冰清重组团队,挖来了一些来自互联网教育公司的中层设计课程。
◆“面包求职”部分小伙伴
课程分几个维度设定:比如行业,分为投行、咨询、互联网公司课程;技能分为简历、一面、群面等。大致有行业概况、重点公司、筛选流程、筛选标准、简历要求、面试技巧等课程。此外,针对低年级学生,设有社团规划、参加比赛规划、职业规划等服务。
最初的200多名导师由本来的社团扩散招募而来,多为就业1~5年的职场新人,就职于高盛、联合利华等企业,涵盖金融、快消、投行、咨询领域。“那个群体的粘性很高,比如我们经常会组织聚会,为他们找对象,开Party等。”
她调侃道:“我们这群人比较‘好为人师’,不想让学弟学妹们像自己当初一样。”
为加快导师招募,魏设立了一套推荐奖励机制。导师可推荐导师,被学生翻牌子讲课后,可获得一些提成。“这样推荐人自己会做一道筛选。”
◆ 导师展示
9月20日,“面包求职”PC端、微信平台上线,课程以“一对一”培训为主,按小时收费,每小时约400元。“此前做了调研,这是大部分愿意接受的价格。”
学生登录提出需求,比如了解面试技巧还是行业知识,平台人工为其推荐导师,学生觉得不合适可以更换。下单后,双方确定时间、地点,通过面对面、电话或视频等方式完成交流。
培 训之外,“面包求职”与企业合作提供招聘岗位。有的导师所在的公司内部招聘,也会提供名额。有需要的学生可获得内推、面试机会。“学生最终还是要一个结果。”
首批付费学生来自此前线下积累的资源,“每天能转化几个学生来付费。还是慢。”随后,魏让团队线上线下联动推广,“要把收入做起来,不想只鼓吹概念”。
线上以社群推广为主。他们尝试多种途径,疯狂建立微信群。有的方式为先拉拢学校的KOL(意见领袖),担任校园大使,由他建一个群,不断地扩大,有学生下单,他便能获取一定提成或免费课程。“厦大的群通过此方式建立,传播效果很好。”
有的微信群由社团切入建立,还有的根据行业属性建立,比如快消群、金融群等。“先通过免费分享吸引学生加入,从中转化付费用户。”
线下活动一直没有停歇。魏冰清与李丹琪退出讲课一线,由团队成员和导师们继续挨个学校去做分享。“每次参与分享会的学生都要拉到线上微信群。”
根据学校的情况,他们设计不同的推广方案。比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会推送顶尖投行的高新职位求职培训。 目前,每月举办的线上、线下活动为100场,其中线下约为30场。
此外,魏冰清兼顾一些商务合作,在Linkedin首页推广,与百度、滴滴互相导流,共建微信群。“反正我们有学生用户,只做免费推广。”
如今,产品改版后,学生已能够自主下单挑选导师,线上完成交易。课程类型也随之丰富,增加小班课程(30人以下)和四年烘焙计划,学生在校期间四年遇到的求职问题,都可找导师咨询解答。
令魏欣慰的是,总能在群里看到导师晒学生, “这是我带的学生,刚拿了四大(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
受益的学生们,常会给他们寄来特产、零食。“不在一线城市的大学生,他们的求职信息相对闭塞。比如,一个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主修挖掘机专业的男生,其实也能早做准备,以后做销售、市场等工作。”
目前,“面包求职”共有导师500余名,通过微信群覆盖约10万大学生,200多所大学。当前阶段,月新增付费用户约为600,流水为60万左右。
“未来,我想做一所求职培训大学。”魏冰清正从“Offer女王”向魏校长变身。
责编/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