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在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状元榜》栏目热播的北京2014朝阳杯社区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决赛引发热议,家长和学校普遍认识到,传统文化学习需要新思维,呼唤“新常态”!
由北京朝阳区教委主办、社区青少年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北京2014朝阳杯社区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圆满结束。在初中组决赛中,来自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的解明朗夺得冠军;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刘肖、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实验学校温榆河分校高子豪获得优胜奖;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邓柯琪、北京市劲松第一中学段锦玄、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敖运获得优秀奖。
在小学组决赛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小学的王曦梓荣获冠军;优胜奖被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刘雨乔和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胡晓语夺得,获得优秀奖的有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王界茹、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三小学程智凯、北京市朝阳区老君堂小学何志荟。
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各中小学的3万余名青少年参与,大家经历了一次传统文化知识洗礼,大赛也涌现了一批“国学明星”,他们在同学中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并在同学中掀起了学习国学的新热潮,有关国学学习的话题也引起相关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议。
通过比赛,学生和家长逐渐认识到,系统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在获得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同时,并不是额外家中学生们的课业压力,而是应试备考的需要。本次社区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的相关组织者也指出,本次大赛的很多题目,在考察传统文化常识的同时,就增加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性考察。现在很多名校小升初考试除了小学古诗词80首里收录的编目,还有对初中古诗词名篇的考察,这种考察考的就是理解能力。还有重点高中有一次是让学生根据古诗用200字左右将古诗进行情景再现,这样的考察,光理解诗句的含义还不能达到要求。所以,通过传统文化大赛寓教于乐,加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与系统学习,无论从长远分析,还是针对眼前考试而言,都是有好处的。
在学习方法的传授、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本次社区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都为今后的传统文化学习与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维,活动通过笔试、临场竞赛等方式,同时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水平,包括知识面宽度、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验,很多家长把现在出现的传统文化学习热潮称为“新常态”,希望由北京朝阳区教委、社区青少年教育培训中心推动的这种新常态,能够持续下去,并向更广阔领域延伸。
近几年来,社会上知识界教育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一,到底传统文化该不该摒弃,国学该不该顺应潮流而取消,很多人给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甚至有北师大教授炮轰国学,认为中小学生不该读国学经典,正值此时举办的本次大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来了解一下几位家长与老师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看法。
首先,大部分学生觉得初赛的试题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很多题看着眼熟,就是想不起答案,有些题则根本没有接触过,完全不会做,而平日里在传统文化学习有着良好习惯的学生则得心应手,很多试题信手拈来,考出了非常高的分数,这些国学小达人最终成为走进决赛演播厅的选手。
同学们接受采访时表示,大部分在低年级的时候就都经历过国学兴趣小组、传统文化社团的熏陶,大家对茶艺、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元素有着浓厚兴趣。而很多家长则表示,学习国学确实需要,但孩子们应试的课业压力已经很大,这也是个无法回避的选择问题。
朝阳区枣营小学大队辅导员张月冉说,除了国标课程以外,学校里平时一贯性的国学主题活动很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开拓他们的眼界,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成为一直跟随他们的爱好。
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于松建说,学校里有一个主推的百字讲坛活动,讲的所有的汉字,都是学校的文化和办学的理念,这些国学经典内容,融入了学校育人的理念,也让学生们从小接受了这样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