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团中央对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山东建筑大学“党领乡创”社会实践团队赴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曲家庄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步履不停,体悟乡村蝶变
7月15日-16日,团队成员到达曲家庄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党支部委员在曲家庄村大会堂举行启动仪式。团队成员向党支部委员详细介绍此次实践的活动流程,并进一步确定了团队成员分组和分工。接着,党支部委员代表带领团队成员走村入户,以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调研老百姓对村级事务治理的了解程度。在党支部委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共调研走访了80余家村民,真实感受到老百姓们对于村内工作极高的评价。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党支部委员向团队成员介绍村庄治理模式、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品牌建设以及活动开展等具体情况,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迎着乡村振兴发展的节拍,在村委会主任王晓庆的带领下,曲家庄村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村庄经济不断增强,围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因地制宜,打造品牌。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实施“3456”治村机制,以数字法治为载体、8大中心为支撑,法治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村民表示,家家户户都熟知且运用“三屏一码”,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监督和反映意见,村委委员做到“5分钟联系、30分钟上门”,真正实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据村委会委员刘德成介绍,为了创办“磨上花开”品牌,村委会主任王晓庆多次带领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外出学习、考察,费用都是自掏腰包,没花村里一分钱。
此外,曲家庄村高度重视扶残助残事业,认真搭建密切联系残疾人的“连心桥”。通过开展日常扶残助残工作主动作为,进村入户,访困问需,科学制定残疾人帮扶计划,将扶残助残工作写进《曲家庄村规民约》,并协调相关部门为行动不便、经济困难的村民购买轮椅,把扶残助残工作落到实处,努力营造理解、关心、尊重、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微光成炬,助力乡村文明
为积极服务社区,展现青年风貌,美化乡村环境,团队成员在党支部委员的带领下,协力搬运劳动纪念展品,搬运物资,清理玻璃,打扫妇女之家、社会治理中心、图书室、小荷工作室、文明大讲堂等多个场地,用红马甲传递奉献的温度。
志愿服务过后,团队成员来到图书馆,在村内开展读书活动,交流读书心得,让大家在服务奉献之余享受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快乐,助力曲家庄村的文明建设。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文艺活动,敲锣打鼓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涌动着村民和团队成员热情与激情,让人尽享活力无穷的活力和能量。
笃行致远,丰富研学体验
团队成员积极为研学的学生们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传统文化课程,结合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影视资料深入浅出释法析理,详细讲解了青少年人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营造了学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团队成员以基本文化常识为切入点,开展了《诗经》文化的讲解和宣传,感受《诗经》中的爱国情感和人文精神,随后团队成员带领全体学生朗诵《蒹葭》,小朋友们积极配合,踊跃发言,一同感受诗歌的价值,并提倡同学们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发扬优秀文化,注重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磨上花开,知味乡村农情
党支部委员向团队成员和研学学生讲解玉米的起源与类型、玉米栽培技术、玉米品质及使用价值、玉米美食等基本知识。团队成员一一带领研学学生动手实践,用石磨将小麦磨成面粉,并参与从面粉到油饼的制作过程,以实践促成长,在自然的“活教材”中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以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正含义。
在一件件老物件的讲解中,大量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具,耕犁、耙、铁耧等耕地工具目不暇接,古色古香的方柜方桌、锈渍满身的瓦刀锯子、年代悠久的木质食盒、惟妙惟肖的模具模型……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它们既是农耕文化的“见证者”,更是浓浓乡愁的“记录者”。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学习感悟了曲家庄村近年来乡村振兴的治理成果,也提升了队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境界,更加强了团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团队成员一定能够坚持知行合一,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在曲家庄村提供的劳动教育的“鲜活教材”和“生动场景”中,上好“大思政课”;把准城乡社区服务需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乡村振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发挥好优秀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青春建功行动中担当作为、走在前列。(通讯员:杨晓梦 山东建筑大学“党领乡创”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