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教育网(WAP手机版)
首页 > 教育新闻

13年,谱写西部支教曲(与雷锋精神同行·志愿者风采)

作者:王宝珠  来源:爱孔子教育点评网  阅读:2192

  “门口的老槐树快开花了……慰问团来时,我给你们煮土豆吃!”大半年前,在城里长大的复旦大学学生顾皓卿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坐在宁夏西吉县三合中学的土坡上,在寄给老师的明信片上写下这样的内容。

  明信片另一面,是他和学生们的合影。顾皓卿是复旦大学研究生西部支教团赴宁夏西吉县的第十三届支教队员。在他之前,100多名复旦学子都如他一般在这块西部黄土地上执起教鞭。这场持续13年的接力,谱出了一首西部支教曲。

  在娃儿们心里种下一个梦想

  复旦大学赴宁夏西吉县研究生支教团原本是1998年团中央启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志愿服务项目的一部分。2000年,第一批5名志愿者来到西吉县几所乡村学校时,面对的是英文课上问“dog”是什么的高二学生和还在用“如果……就”造句的初三孩子们。志愿者们动足脑筋,引进多媒体授课,对基础差的学生热情鼓励、个别辅导。仅仅两年之后,支教队员集中的三合中学就实现了高考升学“零”的突破,5年后高考大专上线人数超过70%。将台中学、王民中学每年也都有超过10位的初三考生考进银川、石嘴山和固原等地的自治区重点高中。

  比起成绩的提高,复旦学生年复一年的接力支教,更重要的是带给西吉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和支持。“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由于教育资源薄弱,他们中间只有少数人能上大学。但我们在他们心里种下一个走出大山的梦想,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不再贫瘠。有希望,就有改变的可能。”第九届支教研究生王昕这样说。

  让他们有底气的是,当年志愿者们教过的学生如今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哪怕自己没有考上大学,他们也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

  支教一年,受益终身

  支教生活是艰苦而忙碌的。每天清晨6点多进教室带领学生晨读,然后是密集的课堂教学。闲暇时用来批改作业,晚上还要在自习教室里辅导学生。

  初到西海固,在繁华都市里长大的志愿者们都会不习惯: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信号,睡土炕,使用旱厕,全校师生取水都靠一口水井……他们以前很少做家务,现在则轮流烧菜煮饭、管家管账,一年下来,最牛的“大厨”光用土豆就能烧出十来个菜。

  从日新月异的上海到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巨大的环境反差让志愿者们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中国的国情;晒着西部的太阳与老乡、孩子们聊天,或在漆黑夜晚躺在黄土坡上仰望星空,有了从容反省自身,思考国家、民族与个人未来的机会。“感谢西海固接纳了我们。支教,让我们懂得了仰望星空,更能脚踏实地。”

  这支队伍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七成出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党员占了2/3。“支教一年,受益终身”,是他们支教归来之后的共识。

  站在西海固讲台上感受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第十二届支教队员申宸觉得20年的人生都没有这一年的精彩、有价值。“这些孩子和我们的人生起点太不一样了。你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很多人,需要有更强大的内心力量,更有责任感。”

  让复旦模式的支教扎实有效

  “我们每个人都是播种机,一有机会就对亲朋好友、对学弟学妹们讲西海固的故事,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关心那里。”冯艾这样说。

  从西海固归来,冯艾从此投身志愿服务行列,从赴云南支教到做世博会志愿者,服务的脚步一直停不下来;高天几乎每年都会回西吉,甚至连婚礼都搬到了那里举办;就业之后,几个人又策划起了公益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夏令营”,帮助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学会一技之长。

  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10多年不辍接力支教的良好效应,正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显现。

  13年前复旦大学西部支教团首次组建时,报名的同学只有十几个,最后5人入选;如今,竞争激烈,非各方面条件优秀者不能入围。

  在确定人选之后,复旦大学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学生不仅要听教育学、心理学等专家授课,还要先在附中见习、在为外来务工者子女举办的周末义务辅导学校里上课、组织班会等活动,以保证基本具备教书育人的资质和技巧。

  而在西海固,“复旦大学”与“研究生老师”已成了当地百姓熟悉的称谓。去年,在开往西吉县的班车上,一个陌生妇女看到申宸就这样问他:“您是复旦大学来的研究生老师吧?”她告诉申宸,自己曾是第二届支教队员戴浩然的学生。当年是戴老师一直鼓励她、帮助她坚持读下去。毕业后她在县里工作,孩子已到上学年龄,“一直想对老师说声谢谢!”

上一篇:上海今年5.5万人参加高考 手机带入考场将算违规
下一篇:“教辅免费”之后更需行为规范
联系我们|服务报价|关于我们|留言本|行业动态|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