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教育网(WAP手机版)
首页 > 社会新闻 > 爱心公益

“阳光关爱·i读计划”|穿山越岭的他们,传递阅读的力量

作者:王小语  来源:华夏教育网  阅读:1370

  初秋的乡村小学,上课铃还未响起,习惯了在操场上疯玩的学生却早早转移阵地。当他们走进那间翘首以盼许久的新阅读室,不仅看见满满当当的新书,也看到了陌生的老师。

  但距离感很快就消失了。新老师手拿色彩缤纷的书本,将许多新奇内容娓娓道来,台下的小手也频频举起互动。40分钟的课堂过后,孩子们把身着红色志愿者服装的老师紧紧包围,递上书本、作业本甚至草稿纸,等待对方签字留念。

  有的孩子则悄悄把小纸条塞到老师的手里,打开一看,是用铅笔工工整整写的一句话:“老师,你对我们也太好了吧。”

  这样的场景不止出现一次。2019年起,一项名为“阳光关爱·i读计划”的公益行动走进全国多个省份。除了为学校建造阅读室、捐赠图书外,这一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联合发起的阅读推广行动,还将目光聚焦于常被忽略的阅读过程--唯有良师解惑,阅读才能展现它完整的力量。

  三年来,从黄土地到南方水乡,从平原到海岛,从大山深处到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三十余位各行各业的杰出“领读人”,携手来自全国的热心志愿者,因为同一个目标而穿山越岭,站到孩子们面前。

  面对一双双亮晶晶、渴望知识的眼睛,他们将书中的故事与自身的经历,一个个说给孩子们听。

 “我愿意一直陪他们走下去”

  “我还记得那个冬天,我穿着紫红色灯芯绒小棉袄,举着这首绝美也是绝难的诗问姥姥,姥姥拆开一张暗灰色的烟盒纸,用齐整整的小楷抄下来,从右到左,竖行排列。”这是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曾在文章里写下的儿时回忆。

  彼时的她沉迷阅读李商隐的诗,拿着一篇《锦瑟》去问姥姥此诗何解。“姥姥似乎没给我讲明白太多典故,她只是纵容着我不知所起的深情与感伤,迷恋只是迷恋而已,甚至与懂得无关。”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一首二十字的绝句,让年少的于丹开始感受到了诗词独特的魅力。“字面极浅,用意极深。”哪怕不清楚诗词的创作背景,只看文字本身,也能让人陷入其中,久久不能缓神。

  诗词之美在于阅读感悟,也在于传承。于丹认为,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有品味诗词的能力,但要激活它,则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正因如此,在2021年度“阳光关爱·i读计划”清远站的现场,于丹向孩子们发出探索古诗词深远意境的“邀请函”。

1.jpg

  在于丹看来,阅读不仅能让孩子记住课本上的词句,更能带领他们品悟文字背后的意境。“孩子们需要一种思维还原的环境。”如果老师在学生心中搭建出了诗中的场景,即使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能轻松理解《诗经》内的词句。

  在四年级的课堂上,于丹带孩子们细细品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感受这位词人在少女时期写下的春天,了解当中的比喻手法。提问环节,孩子们互相分享自己的比喻句,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于丹也不厌其烦地逐一给出好评。

  “诗无达诂。让一千人来读《诗》,你能收获一千零一种感悟。”当学生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境遇时,对诗句的理解也将随之改变。在于丹心中,语文不是每道题都能得出固定唯一的正确答案,如果文科教学能够少一点标准答案,那孩子们的思考也将摆脱束缚。

2.jpg

  这也是于丹对“阳光关爱·i读计划”、对儿童阅读教育的期望。以一堂阅读课为引,她希望真正唤醒孩子们生命中诗歌的种子,让他们酣畅淋漓做一个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我也愿意一直做一个志愿者,陪伴他们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作家、科学家、奥运冠军、导演、演员、音乐人……过去三年里,每一位置身乡村小学现场的“阳光关爱领读人”,都对孩子们的未来有着自己的期待。他们一路走来的经历各不相同,但对知识的渴望、成长路上的坚持与探索则是共通的。

  正是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阅读难以言喻的意义也变得鲜活可感。若干年后,当这批乡村孩子长大成人,被问及为什么需要读书时,他们或许就会想起年少时那一堂特别的阅读课。

  “每一次都是新开始”

  除了身处各领域的“领读人”,项目中同样少不了的主力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其中,连续三年参与的李振宁即是一位活跃代表。

3.jpg

  李振宁有着“多重身份”,他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曾经担任过中学老师,也曾是足球和篮球的专业裁判员。在一次日常汽车保养的等待过程中,这位东风日产车主看到了“阳光关爱·i读计划”的宣传海报,“当时心里边好像特别地触碰了一下。”在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设计后,李振宁通过了最终选拔,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老师,我的爸爸真的会回来吗?”

  这是2019年李振宁首次参加项目时听到的一句提问。“那堂课我在给孩子们分享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听到这个问题我异常心疼。”发问的孩子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各自外出在不同城市打工。

  心疼之余,李振宁对孩子说,“只要你的心中有爱,我相信你的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一刻,孩子眼中隐约闪过的亮光,让李振宁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李振宁的课堂上,他常常教导孩子们以文自愈。“我的课程就是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传递爱和希望。”在一次次陪伴中,李振宁收获了一群“小粉丝”。当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与他交流起书中内容和生活中的小故事,李振宁真切地认为,这群孩子已经学会自我表达。“我也在这过程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正因如此,李振宁连续参加了三年的“阳光关爱·i读计划”,前后共到达五个站点。

4.jpg

  出身于教育世家,受家庭氛围影响,李振宁坚信自己与教书育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我父母的人生中,我看到了奉献青春、甘为人梯的精神,这种精神实际上就是传递爱与希望,播撒梦想,本质是一种精神感召。”

  三年来,李振宁已由起初满心忐忑、略微紧张的“李老师”转变为总是面带笑容的“大哥哥”。李振宁乐于思变,他喜欢旁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的上课调性,还热衷于向其他志愿者请教阅读推广的科学方法。

  “我参加三年活动了,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感受。” 在李振宁看来,项目的专业度与影响力在持续提升,而对于他自身而言,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历练。“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也希望每次都是一种好的继续。”

 “我的得到远远大于付出”

  和李振宁一样,志愿者王彦方既是一名东风日产车主,也是“阳光关爱·i读计划”的“老朋友”。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她在本职之外从事阅读公益推广已有多年。在她看来,阅读虽然不是乡村孩子走出去的唯一道路,但却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条快车道。

  在一次次阅读推广中,王彦方观察到,当前城市学校的阅读教育各有千秋,但乡村学校的阅读教育却不容乐观,难有机会让孩子接触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特别稀缺。”由于缺少合适渠道,儿童阅读在乡村教学中常常缺位,“‘阳光关爱·i读计划’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有必要的填充,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担当。”

5.jpg

  在王彦方看来,乡村环境不乏阅读的热情,真正缺少的是接触阅读资源的渠道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因此,除了为孩子上课,她还多次面对老师、家长开讲。她一再强调要警惕说教,鼓励大人们尽可能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以及行为带动孩子,为孩子营造一种阅读氛围。

  “每一个孩子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家庭。这些孩子有了好的习惯,20年后他们就是社会的主力,他们的样子就是社会的样子。”王彦方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分内事,更是全社会都需要参与的一项立体行动。从顶层设计到学校执行,再到家庭支持与配合,唯有完整的闭环,才能为孩子营造沉浸式的阅读环境。

  回顾在阅读推广公益道路上走过的这些年,王彦方直言,“我的得到远远大于我的付出。”看着孩子们闪闪发亮的眼睛,看到老师们思考的眼神,在无数次沟通和接触当中,她看到了自己付出的价值所在,也获得了发自内心的满足。

6.jpg

  这样的满足感,亦是每一位“阳光关爱·i读计划”志愿者的共同体会。三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通过自身的专业所学,将一本本好书带进乡村小学的课堂,也将新鲜的理念与风尚播撒下去。

  正如一个人的阅读成果需要在更漫长的人生中去体现,一项公益行动的成效,也需要时间检验,而当下在校园里响起的阵阵读书声,便是值得欣喜的第一拨收成。

 “走进来,走出去”

  走进乡村,是为了改变而来;走出乡村,则是为了探寻更大的天地。来与去,对每一个身处乡村的个体都是决定自己未来的关键抉择。对于清远市阳山县小江中心小学的潘建芳老师而言,这种抉择则不仅仅关乎自身。

  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自儿时起,潘建芳就受到父亲耳提面命要努力学习,靠知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之后我要当一名教师。”199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潘建芳没有选择去更大的城市闯荡,而是决心回到家乡,走上三尺讲堂。

  作为语文教师,她经常和学生强调多读书,要从书中汲取养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第一是人,第二是书。你读什么样子的书,你就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每天中午,她都会要求学生提前20分钟回到教室,陪他们一起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选书、如何做好阅读笔记。谈及“阳光关爱·i读计划”为学校捐建的全新阅读室,她认为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希望孩子们能够用好阅读室,去找寻那本能影响自己一生的书。

7.jpg

  从1997年站上讲台起,潘建芳已经坚守了23年。她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一批又一批学生,看着他们走出学校,走出大山,自己却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有人会说农村教育特别的苦,但我从未想过要到更大的城市去。”跟师资雄厚的城市学校相比,潘建芳认为乡村更需要自己。“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看到学生每一次进步,我都感到特别欣慰。”

  如今,潘建芳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的所学教给更多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生活,拥有选择的权利,就像当初的她一样。

8.jpg

  “阳光关爱·i读计划”的目标也正是如此。古往今来,因为阅读而改变命运的故事不计其数,它的力量可以外化为功成名就,但更关键的则是它对人精神深处的塑造。

  用一个故事去撼动一个人生,一个灵魂去唤醒一个灵魂。从2019年至2021年,“阳光关爱·i读计划”穿越重山阻隔,走进乡村孩子的内心深处,感受孩子对于外界的向往,也用书本帮助少年们打开一扇扇通往世界的窗口。

9.jpg

  福建溪东中心小学,学生在全新的“东风日产阳光关爱阅读室”内翻阅图书

  对于乡村少年而言,在那些穿山越岭而来的前辈身上,不只是学会阅读的方法或意义,更能发现成长的多样性。一个个“领读人”的故事足以证明,囿于山野并非成长的唯一出路,他们的人生完全可以拥有更多可能。

  循着阳光照耀的方向,循着无数前人走过的路,这些孩子们也终将通过阅读的启发,通过知识的力量,穿山越岭而去,奔赴更大的世界。

上一篇:公益纪实:大山里的金牌得主,海澜之家多一克温暖团队走进山西红色乡村
下一篇:董董:我们向英雄杜富国学习什么?奉献精神
联系我们|服务报价|关于我们|留言本|行业动态|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