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教育网(WAP手机版)
首页 > 教育新闻

北京市朝阳区“双名工程”张羽燕学科教学名师特色展示

作者:王小语  来源:华夏教育网  阅读:2407

  2019年12月4日,北京市朝阳区“双名工程”张羽燕学科教学名师特色展示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学区发展理事会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承办。

  张羽燕老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物理教师,是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培养对象,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全国科学方法教育研究会委员。曾获北京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5次、北京市教学比赛一等奖11次。获北京物理学会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论文获全国一等奖5篇、北京市一等奖20余篇,自制教具获全国一等奖2次。出版专著《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进行物理类研究性学习》和《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进行物理类研究性学习》,任《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副主编,在《物理教师》《中学物理》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市级课题4项、区级课题3项。曾参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命题,是“北京市义务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标准体系建构与实施”核心成员。被聘为中国教师研修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全国教育扶贫项目、人教社人教e学、北京数字学校、朝阳有线电视台《名师讲堂》主讲人,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朝阳区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师。

  展示活动的主题是“以制聚志立德,博知求质为师,广智启智育魂”,由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名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学主任王红卫主持。

  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校长曲建华致辞

  首先由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曲建华致辞。他借用习总书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指出建设基础教育标杆校的最重要保证是培养好老师、培养名师。曲校长指出张羽燕老师不仅专业素养非常高,而且有情怀、有智慧、有担当、有作为、能引领,是名师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

  首师实验名师发展中心主任王红卫主持

  张羽燕老师向与会专家、领导和老师阐述了自己“融人本、国本、民族本为一体的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介绍了自己践行教育理念的做法:首先,以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打造辅助国家课程的拓展型课程、发展型课程,融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为一体,有效发挥学习空间的延展性和学习时间的延续性。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以整体性、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搭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平台。鼓励学生扬长避短,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对话,形成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其次,了解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智慧,倾听学生声音,以上位概念统领,引导学生经历观察、问题、思考、探究、实践的过程,实现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的进阶。概括地说,就是以树立物理观念、立德和审美统帅物理教学,让每个物理教学单元与素养对话,通过课堂的留白,扩大思维的张力,发展理性思维和理性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审视的习惯和能力,促使学生在领会物理学科科学价值的同时,树立科学世界观,形成社会责任感,形成文化自信、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张羽燕老师阐述了自己“析物明理,启智育人”的教学主张。首先,她揭示了“物”包括物理现象、在探究中发明和运用科学技术以及对人类社会进步变迁、地球自然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影响,阐明了如何引导学生将“物”模型化,逐步形成从物理视角认识物质世界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紧接着,张老师阐述了“析”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从“现象+问号”的思考走向“观察+质疑”,从不同角度或思路进行分析和筛选,探寻“现象”的规律、本质或者原因,形成理性思维模式。张老师指出:可以先示范几次,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怎么入手、分析的;然后,给学生思路和思考的注意点、转折点,指导学生体验,反思和感悟;最后,只给方向或少许视角,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张老师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知识之理”,领会“认知之理”,感悟“元认知”的重要,培育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举的人。

  张羽燕老师做现场课

  随后,张羽燕老师进行了题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精彩课堂展示。张老师以学生为认知主体,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模拟物理学史上法拉第的电磁转动实验,以魔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并引发思考,进而借助实验为学生创设“观察和分析现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沿“具体物理知识→应用→技术→社会”思考,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了电磁相互作用,发展了理性思维,促进了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成。

  大家还一同观看了张羽燕老师《以制聚志立德,博知求质为师,广智启智育魂》的主题片,感受张老师的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教育魅力。

  张羽燕老师做学术报告

  接着,张羽燕老师进行了题为《以教育科研促质量提升,以成果引领教师发展》的学术报告。从一点体会、一项实践、一些感悟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张老师阐明了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指出将教育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接受教学实践检验,可以对教学起指引促进、辅助、支撑作用,教学实践也可以为教育科研的方向正确与否提供数据验证。还指出一线老师进行教育科研,要根植于教学,避免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敢于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在报告中张老师概述了开展“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从核心概念的界定、测量工具的编制与统计检验、教学实验的开展,谈到了如何进行效果检验,阐明了如何基于数据驱动和问题导向通过实验研究法开展教育科研。最后,张老师说明了教育一定要理论指导实践,重视实验量化和数据化,主动将教学、科研与成长融为一体,达成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的目的。

  之后,三帆中学朝阳学校的物理教研组做了实验教具研发的汇报,展示了张羽燕老师依托教学研讨、课题研究、课程建设,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区域性物理教学研究活动,所达成的区域共建效果。

  四位物理教育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均对张羽燕老师的现场课和主题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学教授续佩君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学教授续佩君做现场点评,续教授指出课堂上张羽燕老师凝练问题做指引、引导学生质疑、创造、发展理性思维的效果均非常突出,肯定了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过程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教学效果。肯定了张老师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呈现出的魅力、追求自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乐趣,对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指出从张老师的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过程和成果中,反映出张老师走的是一条教育创新的路,体现出张老师在有效践行自己“融人本、国本、民族本为一体的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物理特级教师秦晓文点评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物理室主任、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秦晓文做了现场点评,秦老师用“创新”概括了张羽燕老师的教育教学特色,指出张老师这十几年来一直走在教学改革前列,教育改革中新推行的内容都是张老师先去尝试、实践,总结成经验供其他老师学习,且中共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教学能力恰好是张老师这些年正在做的。秦老师指出张老师身上非常值得老师们学习的精神包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研究的态度,把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做法;奋斗的精神及对教育的执着。秦老师特别指出,从张老师身上感受到了她从工作中得到的快乐,彰显的是她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的乐趣。

  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任炜东点评

  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任炜东进行现场点评,任老师指出张羽燕老师持续地在教学岗位上的付出和拼搏,对老师们的启发很大。在对现场课的点评中,任老师指出:同学们的投入、表达的流畅,体现出孩子们跟着张老师学习是一种荣幸;从张老师的亲和力反映出了日常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非常具有逻辑性和规范性,反映出了张老师对学生质疑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在了日常教育教学当中;同学们展现出来的自信、对物理问题思考的持续性,折射出张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他补充提炼的张老师的特色是勤奋,不止步于自己积累的教育经验,而是反躬自省,致力于研究如何让学生跨越认知障碍和思维节点,实现知识、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从课堂教学和报告中,体现出张老师不仅关注知识的建构,更多地关注的是对学生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结构的搭建,体现出了张老师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陈谦点评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物理教研员陈谦老师进行现场点评,陈老师指出从展示会中感受到了张羽燕老师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引领辐射过程中获得的乐趣,期待张老师继续以教科研为引领更广泛地发挥辐射作用。

  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陈素琴书记总结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党委书记陈素琴做大会总结,指出“张羽燕名师工作室”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颗明珠,助力了首师实验学校建设中国基础教育标杆校。

  张羽燕老师会带领她的团队将“立德为师、教书育人”作为永恒的主题,坚定地继续书写“教有灵魂的书,育真正意义的人”的育人华章!

  张羽燕老师取得优异成绩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学区和朝阳区教工委及教委的支持。相信在学校、学区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望京学区、朝阳区的教育都将会取得更大成绩。

上一篇:Nobody品牌初冬送暖,走进温州少泳校,开展关注儿童视力健康公益讲座
下一篇:“护航计划·知中国”校园行动落地深圳
联系我们|服务报价|关于我们|留言本|行业动态|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