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教育网(WAP手机版)
首页 > 教育新闻

看似平平无奇,最终进入哈佛,这些美国“差生”是如何逆袭的?

作者:王小语  来源:华夏教育网  阅读:1765

  

【本专栏系硅谷教育机构 7EDU 创始人刘君在钛媒体开设的独家专栏,专注于赴美留学行业和教育方法论。】

钛媒体注:本文系钛媒体独家企业家专栏的第六篇。作者刘君老师是资深留学教育工作者,在北美创办了 K12 在线教育公司 7EDU。十多年的境外教学生涯,让她拥有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希望用中西方最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更多的K12学生。在上一篇专栏中,刘君分享了家长应当做好“披着羊皮的虎爸妈”,本文系「Jun老师专栏」的第六篇。关注「Jun老师」即可订阅该专栏。

如果有得选,可能没人想当“差生”。

对于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被冠以差生之名,更是令人寝食难安,仿佛未来蒙上阴影,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后继乏力。

然而这些所谓的“差生”,就应该放弃努力,接受命运吗?难道藤校、世界前50的学校,就一定只会接受成绩全A的学生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世俗意义上的差生,也可能是缺乏引导的璞玉;名校在挑选学生时,想法也并不这么扁平。

在过去的教育经历中,我经历过不少看似“差生逆袭”或“看似平平无奇,最终进入哈佛”的故事,但它们的核心,都是有耐心、有方法的父母和老师,和仍旧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孩子。

传说中的“逆袭”,到底靠的是什么?我想通过三个案例,分别谈谈我的看法。

案例一:没有生活追求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想说的第一个案例中,小孩父母找到我们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形象是:没有自我推动力,没有自我要求,没有动力。

一个家境很好的孩子,却连高中毕业都成问题。

父母很忧心,希望能至少给这个看起来对生活没有追求的孩子找到一些保底选项。但我们在思考,孩子真的是对生活一点追求都没有吗?

在交流中,我们发现他其实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他真正的追求不受父母支持,一直在被打压。他的兴趣在于艺术,可是父母都是商科背景,希望他也能走这条更有“饭碗”的道路。

我们既能理解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担忧。在多方权衡之后,我们帮他敲定了一个结合艺术和商科的专业。艺术不是不能追求,但是艺术也不仅仅是有关创造本身,对于孩子来说,能够深入参与艺术行业让他感到兴奋,对于家长来说,这也是更能理解的选择。

但这时他的GPA已经很低了。我们建议他在社区大学选修了额外的课程,提升GPA;又给他介绍了一个NYU的老师,协助他准备自己的作品集(portfolio),展现他对艺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再安排他参与了有关商业领导力的一些暑期活动。

在找到他的热情与现实的结合点,辅以全方位体现他的能力与热爱的种种方式,最终这个几乎连父母都要放弃的小孩进入了纽约大学,在得以实现梦想的同时,也有了很好的平台和基础。

案例二:不要折断天使的翅膀

第二个案例里的小孩的父母来找我们的时候,觉得他们的孩子有点“疯了”。

这是个很喜欢音乐的小孩,也立志要从事音乐行业,可是他……五音不全。他父母说,“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开口唱过一首歌,现在他竟然要学音乐?”

乍一听,可能是孩子不负责任地突发奇想,但是仔细了解过他的成长经历后,我们真正理解了音乐对他的意义:这个孩子是新移民,性格孤僻,不爱说话,音乐是他的避风港,给了他很多的安慰和鼓励。

而他认为自己能够走音乐这条路,也有一点受美国大环境影响——“If you have a dream,go for it. If you’re crazy for it, you will do it. if you do it,you can make it”,大意就是有梦就去追,努力追了就能圆梦。这样的鸡汤也许有一点激励作用,但是在这个孩子的情形下,就是鼓励他非常不切实际地去追梦。孩子的偶像是周杰伦,他会跟我们说“周杰伦没上过大学都可以做音乐、可以成名,为什么我不行?”

  

但是怎么办呢,我们要直接跟孩子说“你五音不全,从没唱过一首歌,这是不可能的”吗?

这无异于直接折断天使的翅膀。

我们的选择是,通过职业性格测试、以及一些暑期活动,帮他确定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Music therapy,即音乐治疗,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这个专业主要是通过音乐和心理学联系去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在这些实践和实习活动中,由于能够通过音乐来帮助很多人,这个孩子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由于他非常内向,不爱说话,在实习后期,我们还安排他担当其他学生的“导师”。把他们安排在一张长桌子的两头,让他给其他孩子讲解实习需要注意的事项,给出指导和建议。在这种不知不觉的锻炼中,他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甚至对演讲产生了兴趣。

这也给这个故事带来了一个很有趣的转折:一个内向孤僻的小孩,在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及爱好后,爱上了辩论,进入了辩论队。他的申请季刚结束,已经拿到几个美国前三十学校的录取,我对他信心十足,很有可能进入藤校。

孩子是天使,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有时不切实际,而我们做的,就是去帮助这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梦想真实落地。

案例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第三个案例有关一个盲目跟风,但及时回头的故事。

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时代造就了很多神话,计算机相关专业也成了香饽饽。这个案例里的孩子就是如此,他三年前来美的大陆学生,对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非常崇拜,希望能读这个专业。

然而实际上,他来美国这几年,学业上一直有一点困难,SAT大概是1300分左右的水平。另一反面,我们对他的评估是,他动手能力、执行能力较强,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相比CS专业,机械工程更适合他,也可以申请到更好的学校。

但这个决定不可能由我们来做。我们做的,是给他安排了CS的AP课程,他在上了几个月之后发现自己的确跟不上课程进度;与此同时,我们给他准备了个性化的课外活动,培养他对其他专业的兴趣,同时为未来申请做准备。

这样双管齐下,他很自然地自己体会到,自己适合的专业是什么。最终,他进入了美国前五十的学校,比他和他父母的预期都要强上不少。

案例四:迷茫艺术生的逆袭之路

第四个案例也是一个典型的“最后时刻逆袭”案例。

去年申请季开始一半时,有一个学生自己找到我们。她SAT只有1000出头,数学水平很低,GPA 3.0刚出头,学术上竞争力差强人意。目标也不明确:父母想让她选择商科,可是这个孩子从小喜欢画画,父母又无论如何都不让孩子学艺术类。

学生找到我们的时候,已经和很多家机构沟通过,最后决定在关键的时候选择我们。

这个学生的学术竞争力实在差强人意,但这并不代表她想进入好大学这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毕竟好的大学申请不仅仅只有分数,还有能够充分展示个人特质和人生目标的辅助材料。只要有好的申请策略,不盲目堆砌华丽的辞藻和简单的罗列成就,保证真实而有特点,就能带来一份好的大学申请porfolio。

我们首先帮她重新做了定位:根据她的测试结果,比起商科,不如往Social Science的方向发展,也可以考虑社会服务这一专业,同时选绘画或者其他艺术专业做双专业。

这样她既不用面临商科的数学地狱,也打开了就业面。再者,因为这两个专业都不算非常热门的专业,也就避开了“扎堆”现象。同时也符合她情感细腻,有同理心,又有创造力的特点。

在时间紧凑的2-3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发掘她的性格特点和长处,帮助她一起完成了数十篇多篇文书写作。文书里结合了她的个人成长经历、对做志愿者和对艺术的热情、以及未来的人生目标。 同时还针对每所大学不同的风格,对文书的内容、网申的回答都做了精心的调整。

除了文书,我们还建议学生利用自己的视频剪辑的特长,制作了一个展示自己做志愿者活动的影片;另外,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个人网站,把以往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放在了网站上。 最后,这个孩子成功进了前50名的大学。在申请以前,这是她和她的父母想都没有想过的好结果。

故事之外的教育逻辑

如果细细思考这些案例,会发现他们之间都有一些内在的相似之处,也体现出大学申请乃至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原则,我在此稍作总结:

1.找到定位

在这几个案例中,不管是孩子个人的定位,还是专业定位,都非常重要。

孩子的个人定位,需要通过对他/她的特质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这样既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交流,也能帮助我们找到孩子的闪光点,提炼出动人之处。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会忽略的一点还有,专业定位也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决定了孩子未来数年的学习经历,还因为这决定了孩子是和什么样的人在竞争。以CS改成ME的案例为例,假如孩子选择了CS,那么不仅仅是选择了自己不适合的专业,还把不够合适的自己放进了一个有大量有相关经验和热情的applicant pool(申请池)中,这对好的申请结果也非常不利。

2. 延伸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延伸也是这些案例里的一个共性。

延伸,意味着在孩子过去的经历和已有的优势中,找到适合他的专业方向和定位,既可以是两种行业的结合,也可以是鼓励孩子考虑双专业。

比如音乐和心理学的结合,艺术和商业的结合,都是通过这个方法完成的。这需要和孩子耐心的沟通、深刻理解他们真实的喜好和特点,更需要有足够的教育和社会经验,去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指导和专业方向的选择。

3. 申请文书非常重要

另一点,则隐藏在这些案例之后。

在大学申请过程中,有这么多的学生申请同样一所优秀的大学、一个久负盛名的专业,大家都有录取标准以上的成绩,课外活动也各有千秋,什么才能让孩子脱颖而出?

申请文书。

相对于其他标准化的成绩,落在纸面的活动和奖项,这是大学申请中唯一一个能够让录取委员会对这个人产生深刻印象的东西。它可以说是大学申请的“圣杯”,能够帮助孩子通往向往学府的最重要路径之一。

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合适的专业,做好学业和课外活动上的多方准备,而这些最终落到纸上,就是人生故事与专业热情的结合,让他/她自然地对这个专业、这个学校产生了热情,也有足够优秀的资质。

————————————————————————————————————————————

其实如果要总结这些教育故事,比起“逆袭”,我觉得它更像是“孵化”。

创业公司有孵化器,给他们提供资源、指导、资本,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而我们这些教育者,就像是搭建孩子的梦想孵化器,给他们提供我们的经验、建议,帮助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真正理解它、实现它,在未来的广阔世界中自由翱翔。

上一篇:津桥国际副总裁陈冯顺子实地考察国王亨利八世国际学校
下一篇:阅乎--立足科技植根教育,明天“阅”来“阅”好!
联系我们|服务报价|关于我们|留言本|行业动态|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