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教育网(WAP手机版)
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动态

走进子曰语文素养微课,趣品古代文人过传统文化春节

作者:王小语  来源:华夏教育网  阅读:1743

  2019年春节马上就要到来,作为最隆重最具仪式感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也是家长们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场景。从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守岁、发红包等过年习俗中的文化背景,到春联、灯谜中的语言文字应用的巧妙之处,都是生动的学习素材。


旧俗新意,年味依旧

  尽管对于年味淡了的感慨越来越多,但每年春节团圆过年依然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头等大事。虽然很多旧的年俗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而逐渐被忽略,但也有新的过年风尚正在逐渐形成。从春运到反向春运,团圆的核心没变;从发压岁钱到抢红包,迎喜纳新的祝福没变。近两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回归传统又充满新趣的年俗活动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2018年春节期间的一项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感兴趣的原因除了迎新纳福,讨个好彩头,最多的还是想了解民俗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了更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很多地方的民俗庙会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变得更有活力,互动性更强了。

  对于年轻一代的家长以及新世代的孩子,传统文化教育的难点就在于创新方法和文化底蕴。如何把握核心的文化底蕴,转化成丰富有趣的内容和形式,启发孩子的兴趣,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活起来,这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专业的素养。以传统文化为选材主线的专业语文教育机构子曰语文,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趣的探索。前段时间上线的《北大才子趣品中国十大文人》素养微课,就收到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趣品文人,有料更有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春节,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就会被人们记起。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中,这一首也榜上有名。但如果只会背诵,并不能吸收到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这首诗除了通过爆竹、屠苏、桃符等意象描绘出春节的团圆热闹意境,更暗含着王安石作为政治改革家的伟大抱负。你可能知道王安石变法,但你能想象到少年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吗?你知道他为何经常不洗脸不换衣服吗?他的政治生涯又对他的文学作品有什么影响呢?

  这些都能在子曰语文素养微课《北大才子趣品中国十大文人》中找到答案。除了“没有生活、一心为国家挣钱”的宰相王安石,还有一生持续开挂的旅行达人李太白、总是元气满满的豁达吃货苏东坡、在叛逆少女和考古专家间自由切换的异地恋受害者李清照、考场扑街之王欧阳修等等。

  据了解,这一系列课程的主讲老师刘桐,既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又是作家、编剧,同时还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他通过多重身份的多个视角,用趣味的故事串联起文人的一生,让古代文人以语文课本之外的多面形象活了起来。


由“人”及“文”,以文化人

  认识中国古代文人,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传统文化不只是文学历史、社会民俗,还涵盖讲仁爱、守诚信、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等等。通过了解古代文人,可以更深刻地学习、品味他们的诗文,再借由他们的诗文,吸取背后的美德、情怀、社会风尚等文化精髓,积淀厚重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

  在“部编本”语文新教材中,人文精神是与语文素养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而“人文精神”重在发掘文本背后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这也是子曰语文的教学理念,从知识的传授到思想与人格的培育,步步渗透。以趣品中国古代文人这一系列课程为例,生动的文人故事可以为孩子写作文提供优质的素材,穿插其中的诗文讲解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语言应用知识,而最后一层的目的就是以人为载体解读思想与文化,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由“人”及“文”,再以文化人。

  在前段时间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19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语文科目将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要求学生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在古诗文学习中,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学习好传统文化,不管是应对不断提高难度的语文考试,还是养成必备的人文素养,都是必须要做好的功课。春节这个最佳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场,家长们可不要错过了。

上一篇:在一起,创未来——2019青葱之夜暨年度颁奖盛典,隆重召开!
下一篇:齐心协力创辉煌:华硕商用赋能宏达学子在VEX机器人亚洲公开赛中斩获佳绩
联系我们|服务报价|关于我们|留言本|行业动态|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