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发展委员会主办,柏斯音乐集团承办的“全国高校钢琴教师精英论坛”在宜昌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师精英齐聚一堂,围绕“论中国优秀钢琴作品”、“论艺术家作品风格”、“关于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创新”三个议题进行探讨,在智慧的碰撞中,探索适合社会发展的音乐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论坛由同济大学钢琴教研室主任齐欢主持。
吴天延总裁致辞
搭建交流、共享平台,促进高校钢琴教育创新改革
论坛开始前,柏斯音乐集团总裁吴天延首先发表致辞。他说,奋战在高校钢琴音乐教育最前线的教师,是高校钢琴课程的实践者,是创新音乐教育理念的先行者。今日举办的“全国高校钢琴教师精英论坛”,不仅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教育理念和创新思想的传播共享平台。各位专家、学者在这个平台上展开对话、分享经验,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柏斯音乐集团愿意继续举办这项活动,为促进高校钢琴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议题一:论中国优秀钢琴作品
发言人:
孙宇 哈尔滨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金莱 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葛灏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孙宇副教授以“中国钢琴作品《皮黄》在音乐中的板式结构分析”为主题,介绍了京剧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中国当代作曲家张朝所作的《皮黄》,具有深厚的京剧韵味、另辟蹊径的写作手法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力,是一首集中国传统民间素材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于一体的作品。
论坛现场,孙宇副教授详细讲解全曲的演奏技法,并亲身演奏,让全场观众对这首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金莱副教授以星海音乐学院举办的“2018中国钢琴作品研讨会”为切入点,提出要发展中国本土的钢琴作品,在传承传统中国钢琴作品的同时,还要接受和挑战新作品。金莱副教授还根据自己亲身参与的多项推广中国钢琴作品的活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挖掘对“老作品”的“新弹”,挖掘经典作品的新内涵;要倡导钢琴家谱写钢琴曲;建议委约作曲系的学生为钢琴系谱曲,发掘更多有才能的学子。金莱副教授还介绍说,星海音乐学院计划将成立“中国钢琴作品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和推广。
论坛上,金莱副教授还演奏了一首外国作曲家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让全场观众领略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岭南音乐的魅力。
葛灏副教授以“用钢琴奏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主题,通过对中国钢琴作品发展历程的简要梳理,提出要根据时代特色,从创作方法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摒弃束缚,开拓思维,创造出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的音乐。葛灏副教授还提出,中国作品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希望通过中国作品去挖掘音乐更深刻的内涵。葛灏副教授表示,希望通过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走向世界。
议题二:论艺术家作品风格
发言人:
毛冀钰 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刘英楠 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讲师
齐欢 同济大学钢琴教研室主任
毛冀钰副教授围绕“俄罗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风格”这一主题,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浪漫主义的发展历程。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起源,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特征两个方面,介绍了俄罗斯的民族性;从复调和主调中不同的密接和应特征,讲述了俄罗斯音乐的复调性;从织体密度、织体构成、键盘位置等方面,讲述了俄罗斯音乐的技术性;从情感表达和技术质量、个性塑造和作品风格、尊重原作和二度创作三个方面,讲述了俄罗斯音乐的浪漫主义演奏观。
论坛现场,毛冀钰副教授还亲身演奏,为在场观众诠释俄罗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和演奏技巧。
刘英楠老师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古典维也纳乐派三巨匠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的区别和继承。刘英楠老师从三位音乐家的音乐风格和演奏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在创作上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但又各具鲜明特色。海顿的作品保持当时原有的风格,但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作品非常轻盈,在触键方式上提倡快触键;莫扎特的作品富有独特的歌唱性旋律,提倡相对的慢触键;贝多芬在音乐形式上继承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因贝多芬自身的经历和当时钢琴的改进,其作品相对偏深邃。刘英楠老师通过对三个人之间不同风格特点的介绍,呈现了整个古典主义音乐的发展历程。
齐欢老师以《西班牙之歌》为例,讲述了伊萨卡·阿尔贝尼兹早期音乐作品的风格。齐欢老师用“神童诞生”、“叛逆生长”、“艺术生涯”三个关键词,介绍了伊萨卡·阿尔贝尼兹传奇的一生,并亲身示范,通过长江钢琴具有的超强泛音性,详细介绍了《西班牙之歌》中的五首曲目的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
议题三:关于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创新
发言人:
李海川 中国音乐学院钢琴副教授
刘崇晓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关常新 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张忻忻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讲师
耿键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教研室主任
凌俐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
黄一仕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教师
美国现代派作曲家在钢琴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技法层面也开始打破常规,在演奏中注入了大量的“拓展技术”。李海川副教授以三位杰出音乐家的代表作品为例,讲解了美国现代派钢琴作品读谱中的常见问题。李海川副教授根据美国现代派作曲家亨利·考埃尔的作品,介绍了音簇、扫弦、异形符头记谱法的读谱方法;根据德裔美国作曲家、指挥家萨姆尔·汉斯·阿德勒作品,介绍了“十二音”体系、空间记谱法、自由组合、钢琴音箱内部演奏、图像记谱等内容;根据美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弗雷德里克·安东尼·列夫斯基的作品《棉花工厂布鲁斯》,介绍了由手掌过渡到前臂的演奏方式。
论坛现场,李海川副教授还以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为全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演奏。
刘崇晓副教授以《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探索钢琴教育发展》为题,探讨了如何通过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探索并推动钢琴教育的发展。他首先阐述并分析了由于地域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不同地区的教育是有其地域特色的。作为武汉音乐学院的教师代表,刘崇晓副教授介绍了武汉音乐学院借助长江流域地区发展优势,而采取的系列教学创新探索。例如:对外,广纳具有国际留学、教学背景的优秀师资人才;开放国际交流项目,接触多样文化;对内,打通附小、附中、大学师资资源,促成专业老师一贯制教学;通过设立专题项目发掘地域文化特色等。武汉音乐学院以立足本地,开放包容为理念,采取多元的方式推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关常新副教授
张忻忻老师向全场观众介绍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的概念。她通过对“除了音符还能教些什么”的深入思考和目前钢琴教育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智慧学习环境+核心素养+演奏知识”的SCAPK全新教学模式,并设计出了在智慧学习环境下面向核心素养的高校音乐演奏教学模式,给予音乐教育领域新的启迪。
论坛现场,张忻忻老师还通过演奏,向全场观众展示了音乐带给人民的审美感受。
耿键
凌俐主任通过解读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文化意义和内涵,提出基于此意义之上的两个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体系的建构策略——建立系统的中国钢琴作品训练体系和构建理解中国钢琴作品风格的思维语境,以期我国的钢琴教学体系能够真正融入系统的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她说,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百年历程,是西方钢琴音乐文化在中国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国钢琴作品正在成为西方钢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西文化之间也已形成互动关系。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明确意义,改进观念,运用有效的对策,让我国的钢琴教学体系能够真正融入系统的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论坛现场,凌俐主任“讲、演”结合,通过演奏,向全场观众展示了中国钢琴作品的无限魅力。
黄一仕老师则针对钢琴教学在新时代下的“循规蹈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在钢琴教育中,应该采用一种尊重传统、尊重规则,但在继承中创新、突破的教育模式。黄一仕老师还以曾留学国家——德国的发展历程、伟大艺术作品的创作历程、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等各领域的示例,阐述了任何伟大成就,都是因为尊重规则、超越规则,而最终成为永恒。
在一整天的交流中,各高等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师精英争鸣论道、集思广益,分享了各自在钢琴教学方面的工作内容、实践成果和有效经验,并提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方式,对我国高等钢琴音乐教学改革、课程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