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社会动态

广联达携手天津大学 成功举办第五届绿色建筑创意全国邀请赛

时间:2016/9/27 10:48:17   作者:王宝珠   来源:华夏教育网   阅读:564   评论:0
9月25日,以“坤舆之厚,可以倾心”为主题的第五届“绿色建筑创意全国邀请赛”决赛如期举行,来自东北财经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等8个大学生团队齐聚天津大学,开展了一场高校精英学子的学术盛宴。
“同学们此次参赛作品的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是真正出于内心的人文关怀,这与广联达的使命非常一致。作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希望用科技的力量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更成功,用科技创造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美好环境。希望在未来,各位同学能和广联达成为合作伙伴,让中国建筑成为中国更好地展现到全球的名片,让建筑不再成为遗憾的艺术。”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谦在大赛致辞时表示。
 
广联达携手天津大学_成功举办第五届绿色建筑创意全国邀请赛
 
据悉,“绿色建筑创意全国邀请赛”是由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中国、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主办,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赞助并由天津大学CIOB学生中心·项目管理学会承办的学生学术交流赛事。大赛面向两岸三地建筑、工程、管理类高校在校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作为赛事顾问,旨在把绿色建筑”理念传递给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成为推动环保建筑的先锋,校园推广绿色建筑概念及相关绿色建筑标准的同时,鼓励学生就绿色建筑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创意思考。
那么,什么是绿色建筑?人们的普遍认知是,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达到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数据显示,我国传统建筑工业每年消耗原材料 50亿吨,消耗良田超过 15万亩,废弃排放量 1.096亿立方米,废水排放量 335吨,水泥、石灰与传统墙体材料等排放一氧化碳约为 6.6亿吨,占全国工业一氧化碳排放量的 40%左右。对建筑行业来说,传统的建筑工业早已不适应环境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转型变革,而“绿色建筑”作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也越来越被更多人关注。
    本届“绿色建筑创意全国邀请赛”,积极响应国务院“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号召,将目光从闻名世界的迪拜阿利法塔、天津117大厦等高楼,转移到了许多还待开发的地下空间上。坤舆之厚,同样可以倾心研究。获得本届大赛一等奖的天津大学潜行者队“地下综合管廊创意设计”项目,根据天津未来科技城的情况及地下管廊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地下综合管廊结构设计与模型构建,并从地下物流系统、新型绿色建筑材料、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空间环境几个方面,集中体现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扩大了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为探索实现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存提供了新思路。
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山队,他们针对因高速发展而涌现出严重垃圾问题的城市设计了一套“绿色清道夫——城市地下生活垃圾中转站及近地消化系统”,完成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分拣处理输送的一整套绿色构想。天津大学飞龙在天队和东北财经大学秋收冬藏队获得了本届大赛的三等奖。
本届大赛评委之一、建筑行业知名专家、广联达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曾立民表示,“绿色建筑创意全国邀请赛”广联达已连续赞助2年。作为深耕建筑行业多年的上市公司,广联达希望通过高校间的大赛,促使大学生们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利用现代前沿科技创意、创新、创造,培养更多的新型建筑人才,让未来建筑充满无数可能。
转型升级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的广联达公司,致力于以BIM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为重要支撑,通过企业集约化经营和项目精细化管理等手段,实现低碳、高效、低排放等可持续的建造过程,最终交付智慧、互联、协同的建筑来满足城市的绿色发展。此外,广联达还提出了“数字建筑”概念,即在实际建造之前,增加数字建筑过程,通过3D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的模拟仿真。绿色建筑、数字建筑等前沿的建筑概念也正需要高校学子通过实际项目去创新、去实践,使其最终实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这也正是广联达对整个中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初心。
实现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更关系到所有人的直接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绿色建筑创意全国邀请赛”不仅带动了大批青年设计师高校建筑类专业学生投身到绿色建筑产品设计中,创造大量符合全国各地节能环保标准,低成本、能落地、创意的民用建筑设计方案,从设计源头推动中国绿色建筑消费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出处:华夏教育网
网址:http://www.hxedu.org/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目前联盟网站:海峡教育网华夏教育网中华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产业网培训百科网中国培训之家,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文章撰写、评论撰写等。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