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经招标流程 合规却不合理
据“天价校服”当事人——东莞外国语学校解释称,校服价格是由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招标确定的,制作校服的企业也表示,单价、面料、质地、款式等都是按照东莞市统一招标要求去做的。在程序上是合规的。
(网上热议的“天价校服”)
但合规并不代表合理。显然,全套校服2180元的价格虽然是通过招标确定的,但整个过程有教育部门、学校、服装企业,却唯独缺少了校服的使用者和购买者——学生和家长。他们不仅未能参与到校服的招标过程,就连价格都是在领到校服之后才知道的。这种的流程或程序如何能解释得通呢?
程序早有要求 执行仍有缺漏
其实,早在2012年就有校服采购的相关指导意见。2012年,教育部即下发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学校实施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一般应由学校或者教师提出建议和选择方案,并做出相应说明,提交家长委员会讨论,由家长自主选择、做出决定。依《纲要》意见,显然学校采购校服也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话语权,而不是等到发了校服再“先斩后奏”。东莞校服的采购流程看似合规,却不合理。
“也许‘优质优价’是教育部门招标采购的初衷,但他们未让家长和学生知情即下发,多少还是欠考虑的。”一位学校老师则如此对记者评论此事。
校服的选择,源自多方的博弈
其实,校服的选择也并不是说大家来参与参与这样简单。多方平衡,有时学校也很难办。在校服的要求上,每个角度的侧重都不一样。教育部希望它“简洁、大方、实用”,避免学生攀比;学校希望它性价比高,采购压力及后续问题都少一些;家庭则希望校服更实惠,甚至一套穿两三年;学生则希望校服能漂亮些,不要松松垮垮没个性。这些不同的要求其实都是校服采购的难题。而最合理的方式可能是建立更为清晰的民主参与过程,让决策更稳妥,以减少后期的不满或难以协调。被商业周刊誉为中国校服第一品牌的伊顿纪德一直采用的是“紧密围绕家庭和学生,让他们成为投票主体。”的方法。这种民主、阳光、透明的采购流程也受到了伊顿纪德遍布全国的1000多所客户学校的认可和赞赏。
许多做过校服的企业也向记者反应,校服“并不好碰”,关系复杂,部分当地市场有自我保护意识,设立了准入制度、社会敏感性;若地方教育局或学校本身有指定的代工厂,说服校长更换校服还有可能牵涉政府层面。可以说这是它的市场特性,但我们还是有办法让好的校服走得更公正。因为直接的受益者会为好产品说话。
安徽淮南师范附小曾有值得思考与借鉴的做法。当时,学校不仅组织了织5位家长委员会成员、6位学校老师成立招标评审团,同时请40位家长观摩校服企业参加的招标会,包括介绍品牌、展示款式报价环节。“其实家长的想法很纯朴,就是选一个好点儿的产品给小孩穿。”“中国的家长不计较为小孩多花钱。家长都懂。”
而现在,学校的校服征订程序应该不仅仅只是走请家长委员会一起评标、参观,它还应该依据每个学校的不同需求来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这要求校服企业在第一步时能够探索、聆听、吸取学校的气质来做设计;第二步会先给出校服方案;第三步则通过它完善、透明的征订系统来让学校、老师、家长及学生投票;第四步还有售后体系保证及时换货、增订等;此外校服是一种介质和载体,是学校专属的形象礼仪系统。
“天价校服”的合规却不合理之处,似乎可以从这中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借鉴。在日本、美国的许多知名校服品牌都会直接了解师生、家长的设计需求,从而甚至让“校服引领时尚”,而中国的校服企业显然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学习,以提升我们的校服水平,在“天价”之外,还有礼仪、审美、环保等方面的多重要求。
天价校服,让国人对校服的思索又更深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