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教育新闻

复旦国学:名师论道,浸润经典

时间:2014/10/21 10:36:57   作者:王宝珠   来源:中华教育新闻网   阅读:472   评论:0

四大文明古国惟我延续,五千年文明惟我传承,何也?诚如复旦大学知名学者葛剑雄教授所言:深植于中国人血液里的传统文化,以其包容性、开放性、容它性,汇百川而成大海,垒土石而成泰山,在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长河中交融、演进,终成今日中华文化之气象,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之关键所在。由复旦哲学学院主办的复旦国学班,依托复旦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秉承“继承国学精髓,延续中华文脉;精读人文典籍,融通传统文化”的宗旨,迄今为止已成功开办了二十余期,为千余位热爱国学的朋友们开启了一扇与古今圣贤对话的智慧之门。

今天我们为什么学国学

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以“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国学是立国之本,民族之魂,文化之源,学术之根。中华国学如海之深、如山之高,是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把钥匙。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复旦国学,源洁流清,滋养心灵。学习国学的当代意义,正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向晨院长所讲,学习国学,不仅可以导正世风,还可以获得安静的力量、内心的强大、灵魂的滋养,放下众生喧哗,暂时放下快速的脚步,回归生活世界,享受精神世界的安宁。

在经典里润泽心灵

人文经典是国学精髓的温床,是我们寻求智慧的捷径,因为特定的语境,它似乎离我们的时代有点远,但是每当挑灯夜读时,会发现似曾相识。国学之精髓在于原典,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华民族的道统,滋养了国学的千年发展。复旦国学精修课程学制两年,以“经、史、子、集”为脉络,分为国学导读篇、修身养心篇、治世韬略篇、史地纵横篇、文学赏析篇五大版块,囊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黄帝内经》《诗经》《易经》《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等国学经典,系统梳理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名师引领 对话先贤

重“术”不重“器”,学院派师资忠于国学原典,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系统讲授国学,是复旦国学班广泛赢得学友好评,且成功开办二十余期的秘诀所在。复旦国学精修课程特邀多位知名人文学者、教授进驻课堂,通过精读原典,带领学习者深入领略国学之精髓,融通中国传统文化之要略,传承人文薪火。复旦国学班汇聚了诸多学术观点鲜明的知名人文学者,以复旦大学核心师资为主体,如周振鹤、吴晓明、葛剑雄、王德峰、骆玉明、杨泽波、姚大力、王雷泉,也不乏其他著名学府的优秀师资,如来自华东理工大学曹锦清、南京大学胡阿祥、北京大学韩茂莉、中医药大学潘朝曦、国防大学陈相灵等知名学者鼎力加盟,还有学术界的后起之秀,如《百家讲坛》主讲鲍鹏山、姜鹏等,通过学习国学,促进人文思想和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帮助中国的商界、政界精英修身养性、提升境界,并为中国企业家决策未来提供新思维和新视野。

精英汇聚 重筑精神家园

多年来,复旦国学班汇聚了一大批杰出的的企业家,他们来到人文学府,深度浸润国学营养,亲近哲学智慧,重建精神家园。在复旦国学班里,有不少夫妻档、父子档,甚至是来自美国的朋友同在一个教室,上到七十岁的白发老翁,下到意气风发的少年,都为国学之博大精深而折服。特别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特殊学友——美国朋友江南山,对于复旦国学,可谓是一见钟情。在课堂上,他是最爱发问的同学,与老师积极对话与交流,用西方思维方式去体味东方智慧,对国学的热爱让不少学友心生敬佩之情。多年来的沉淀和不懈努力,复旦国学班得到了广大学友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肯定,有不少学友不仅多次报读国学,还大力举荐朋友来复旦学习国学,良好的口碑成就了“复旦国学”品牌效应。

薪传有自。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学术性、普及性、开放性”的办学理念,与广大学友们潜心论“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启迪人生智慧,开拓心灵力量,重建精神家园。十年磨一剑。复旦国学班整合多方资源,吸纳诸多知名的人文学者进驻课堂,不断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为面向社会的复旦国学教育提供优质课程。

复旦国学第22期精修课程2014年11月22日开班!

课程详情咨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021-65650566 65650568

请搜索“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微信公众平台并加入,您将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沙龙活动信息,并有机会获赠学友杂志《闻道》,分享更多人文资讯。


出处:华夏教育网
网址:http://www.hxedu.org/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目前联盟网站:海峡教育网华夏教育网中华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产业网培训百科网中国培训之家,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文章撰写、评论撰写等。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华夏教育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粤ICP备150826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