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从2009年开始正式在高中年级推行生涯教育。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生涯规划意识的唤起和培养,是他们最为关注的焦点和教育特色。他们主张,生涯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学校和教师要超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局限,把目标锁定在向学生传授对人生最重要的生涯规划知识上。十九中的生涯教育主要由大群体课、讲座活动、一对一咨询三部分构成,并独创了“职业面对面”、“专业面对面”、“价值拍卖”等特色实践。在家校沟通、软硬件结合方面,也摸索出了一些创新有效的新路径。
人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得找到适合充分发挥优势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既包括职业选择,也包括价值观和整体的人生规划——这就是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以下简称“十九中”)建构在积极心理学基础上的、对高中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
十九中的高中生涯教育正式开始于2009年。实际上在更早前,该校的李保松老师就开始做一个连续性的生涯规划区级课题。2009年秋季,高一学生的心理课堂上,心理中心的孙燕老师正式开讲生涯规划课,一系列与生涯教育相关的精彩活动在这个课堂上相继展开。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心理中心全家福
北京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哪里?
很多人都把生涯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以为在高中阶段进行生涯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选文理科、报志愿,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生涯教育比职业教育的范围要大得多,生涯教育的核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生涯教育一定是从价值开始的,认识到做这件事真得有价值,然后才会去寻找相应的手段。怎样选专业、选职业,说到底都是手段。而目标则是学生想选择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积极心理学中,意义和目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塞利格曼的(PERMA)理论提出了幸福生活的五要素:Positive Emotion(积极情绪)、Engagement(沉浸其中,参与)、Relationships(人际关系)、Meaning(意义)、Accomplishment(成就)。生涯教育就是跟其中的Meaning部分相关的内容。
当一个人能够很好地进行生涯规划的话,那么他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此时他的积极情绪和幸福感都是最强的。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来说,生涯教育对学习动力的激发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得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人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会追问为什么的动物。到了高中阶段,更需要一个目标的引导。所以生涯教育担负着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使命。
孙燕老师感慨,一些北京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外地孩子可能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但是北京学生可能家里生活过得很不错,那还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这个问题如果没人帮他解决的话,学生会感觉吃苦、奋斗都跟自己毫无关系。甚至于听说上了大学找工作比不上大学更加吃力,对职场持有错误观念,学习怎么可能有充分的动力呢?
把人生真正重要的知识教给孩子
从事生涯教育的教师们,头脑中都有一个终极问题——学校是干什么的?
在现今教育的环境中,普通人评价一个学校,通常是看升学率和分数,但从长远来说,学校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应当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教师,不能将学生考进重点高校视为教学任务的终结。如果一个学生进入了一所重点大学,但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与本人意愿能力存在着偏差。那么,虽然体现在学校的升学率上是不错的指标,但对他的人生来说可能就是缺憾,高中教育并没有提供给他最需要的支持和指导。所以从教育的本质来说,生涯规划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其实本来就是教育应该包括的一部分内容。当人们在工作很多年之后,再回头来看自己的经历,就会感觉,如果在某个年龄段,知道一些什么知识,就有可能会发展得更好;或者说,现在从事的专业碰巧和个性能力很匹配,但全靠机缘巧合,并不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结果。教师们不禁慨叹,关于人生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有没有教给孩子?
十九中一向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课纳入必修课,高一学生每周一课时,高二学生每两周一课时,力图在正式的课程体系中,把对学生发展真正重要的东西教给孩子。
用孙燕老师的话来说,原来都说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是,男要入对行,女要嫁对郎。但在现代社会中,不管男女,选对职业和找到合适的伴侣,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这么重大的两部分内容,我们的教育居然都不涉及。学生走进校门之后,完全靠误打误撞和随机信息来过他的生活,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实际上从大的生涯概念来说,生涯教育不光包括职业教育,婚姻家庭等一系列内容也要与人生做更好地匹配。
校友和亲友团能量巨大
近几年在北京的中学里,生涯教育开始备受重视,授课老师们经常有机会参加培训,了解最新动态。十九中的特色做法是在心理课里安排一些生涯教育的单元做课程,另外在一些重要的时间点上做课程以及讲座。这些时间点包括,高一下学期跟文理分科相关,高二跟选专业相关,高三跟高考之前报志愿相关。
活动是课程的必要延伸。比如在寒假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走出去采访大学校园,以及做职业访谈,有的年级还会做生涯主题的大班会。这些丰富多彩的方式,目的都是向学生做理念渗透,让他们的头脑中至少有这样一个概念——我要思考“生涯”这个问题。
十九中曾在2013年做了一个很成功的活动,叫做“职业面对面”。在学校“心理周”期间,心理中心的老师们请来了18位嘉宾,跟学生做面对面地直接交流。这些嘉宾大多数都来自本校资源,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亲友。在活动之前,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职业做了一个调查,并且根据霍兰德的六边形理论,把这些职业做了分类,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类别任选一场讲座去听。这些在现场与学生互动的职业人士,包括律师、鸟巢体育馆设计师、联想公司高管、在伊拉克并拍到萨达姆遗体镜头的战地记者,还有幼儿园园长、编辑、导演等等。这些讲座让学生们开了眼界、大呼精彩,但是由于每人在这个时段只能选听一场,因此也感到无法兼顾的遗憾。
于是在2014年下学期,学校听取了同学们的呼声与建议,何菲老师又在高二年级做了名为“专业面对面”的一共十次的系列活动,请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来给高中生讲专业选择和专业内容。这个系列活动的时间是岔开的,每周二至三次,中午时段,使学生们每场都参加成为可能。在5月28日进行的一场,主讲人是清华大学财政金融专业的一位大四学生,即将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他的演讲非常精彩,受到学生们的热烈回应。“专业面对面”的主讲大学生,并不仅仅来自于十九中校友,心理中心的何老师在高校校园网上发需求帖,收到很多毛遂自荐的回复,再从中挑选比较优秀的邀请过来。这样的学长经验介绍会,可以让高中生真正了解大学里的“专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看到现身说法的效果如此强大,在举办了若干场“专业面对面”活动之后,十九中打算把它常规化地固定进行下去。怎样找到让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结合点,并没有先例和定论,各学校做的方法也都不一样。但至少就目前的效果来看,这些活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正向反馈。
用游戏帮学生“澄清”价值观
十九中还有一个经常举办的生涯教育活动是“价值拍卖”,现在初中生群体也有参与。这个活动的规则是,假设你有20万元钱,代表你能在终生职业经历中投入的时间精力的总和。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单子,这张单子上有若干个职业价值,在一个小组内进行拍卖,比如有一项是工作环境非常优美舒适,然后你出两万他出三万,最后看谁拍下来,从中就能看出你最重视的是哪些因素。有的学生看重工作的自由度,有的学生一定要当领导,还有人需要丰厚的待遇,所以这是一个价值观的澄清。在这个基础上再往下深入,价值后面会有一定的满足条件,所以这也是一个对职业兴趣的调查。
心理中心的宫贺老师介绍说:“我们的心理老师都在尽力用积极导向去包容学生,比如有的人就是想要挣很多钱,我就会跟他说,多挣钱很好啊,那你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挣到这些钱,之后你想拿这些钱来做什么,如果你有这样的目标,那么对你的现在有什么影响。而不会是急着纠错和指责,要先接纳他现在有的方向,然后帮他意识到跟这个方向相匹配的是什么,还有的学生写要当全职妈妈,或者去新西兰养牛,我觉得也挺好的。”
除了以上这样的大群体课堂,十九中还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只要办公室有老师值班,有需要的学生就可以过来预约,尤其到了高三,很多人会有跟专业选择相关的问题。有北森的网上测评做背景参考,师生面对面,永远是提供个性化服务最好的选择。
目前全校的生涯教育团队主要由心理中心的6位专职教师组成,相对于初高中总共将近3000多名学生来说,教师人手还是偏少,但目前的编制不可能大幅增加,所以学校通过配备兼职心理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每个年级都有3~4个兼职心理老师,他们都有心理咨询师的执照,有最基本的工作资质,后期这些兼职老师的培训也会跟上,以使他们可以尽职地开展工作。
家长代报志愿仍是很大挑战
生涯教育最大的挑战是家长的工作不好做。其实很多学生的苦恼都跟家庭有关,很多家长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孙燕老师曾经接触过一个学生,兴趣和能力都偏重于艺术、心理专业方向,最后家长希望孩子报的志愿是给排水,相差很远,可以预见孩子的将来,会出现多么大的错位和痛苦。
与之相反,有的学生是太不注重参考家长的意见,家长毕竟有社会经验、资历和人脉,他们提供的建议往往是中肯的、现实的。高二年级心理老师何菲在生涯教育课上问:你们中有多少人会考虑家长的意见?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何老师开玩笑说,你们怎么也得考虑一下出资方的想法吧。
所以双方面其实都存在问题。可家长会的时间毕竟很有限,怎么找到更合适的方式跟家长沟通,是学校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突破口。学生这边一条线,家长那边一条线,如果两条线总是不匹配,就会出问题。如果能保持方向一致,则可以产生巨大的合力。
宫贺老师发现,现在的高三学生对将来专业的选择都想得不远,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家庭,因为志愿有不少是家长帮着参考报的,家长没有想到那么多。她从高一带到高三的一些比较了解的学生,往往都是高一一个志愿,高二一个志愿,上高三一个志愿,最后报又是一个志愿,互相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很多高中学生都非常懂道理,但到最后报志愿的时候却完全没有自己的意见,这令心理老师们非常意外。宫贺老师有一次给来访的家长看了孩子的一套测试报告,孩子的妈妈说,报志愿之前班主任让她来跟心理老师聊聊,她没来,现在她后悔了。报完志愿才发现,孩子的兴趣跟妈妈帮报的志愿完全不相关。家长看到报告后突然就明白了,其实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爱社交人缘好,知道他喜欢文科,但是报志愿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就错位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因素。这件事给宫贺老师很大的启发:心理老师真的很有可为空间,给家长和学生们一些必要的提示,可以避免很多错误和弯路。
生涯规划是一辈子的事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十九中心理中心的老师们总结出三个最重要的可分享心得:首先,提前设计、主动干预。学生没看到的时候老师就得看到,通过课程和活动,让学生有生涯规划的意识,引起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第二,需要适合的硬件和软件平台。2010年,十九中建立心理中心的时候,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了北森的心理测评软件。好用的软件,可以把选修课做很好的规划配合。有科学性的平台,不但用起来方便,还是重要的参考因素。老师们面对的是大群体,但是真正要深入个体的时候,背景参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临近高考报志愿时,学生会对资源库和信息库有比较大的需求,受欢迎的还有多元智能的能力测试。在培训的时候,一部分老师就做过这个能力测试,让成年人都对自己有新发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三,生涯规划真的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深入地去做,去给个体做陪伴和指导,就会发现大有空间。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成熟,孩子们也会终生受益。
2009年开始接受生涯教育的高一学生现在还没有大学毕业,孙燕老师认为将来对他们进行追踪,将会很有意义。“我也在想,这个课程到底对学生有效还是无效。我前段时间收到了一个学生的短信,他原来是我的课代表,考上了江苏某所大学。对他来说,那儿不是特别理想,本来可以考更好的学校,但是现在用高中学过的积极心理学知识调整得不错,很快接受了现状,并开始积极筹划未来。我觉得上了这个课跟没上还是不一样。”
北森生涯是北森旗下全资子公司,中国最大的生涯教育发展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内唯一一家提供全方位高中生生涯发展教育服务及产品的专业公司。
北森生涯研究院于2004年成立,由来自剑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近50名硕博士组成,致力于生涯发展教育的培训开发、工具研发和理论探索。生涯教育应用体系涵盖了中学生生涯教育、高中生升学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已经为清华、北大等700多所高校及北京四中、北师大附中等数百所中学提供了生涯发展教育解决方案;培训老师超过13,000人次;受益学生超过400万。
北森生涯还与美国职业发展协会(NCDA)、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NBCC)及美国劳工部等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先后引进并推广了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和生涯教练认证培训(BCC?for?career)国际认证培训,并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暨GCDF国际论坛。北森生涯一直在为中国职业生涯教育与世界同步而奋斗。
想了解更多关于北森GCDF培训以及北森CareerSky高中生生涯发展教育系统,敬请致电:400?650?6886